他在营帐中踱步,看起来焦躁不安,表面上在骂安禄山,实际上心中已经有决定。
“可我们都是圣人封的元帅,被寄予厚望,难道要我们也背叛圣人吗?”
郭子仪唉声叹气地说道。
他也知道李瑄的神威盖世,但他不想看到李瑄大权独握,甚至成为皇帝。
虽然国家还是大唐。
但小宗代替大宗,礼制名存实亡。
“秦王和安禄山一比,虽…唉,总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觉。我虽是胡人,却也懂得天策上将和秦王的含义。”
“但我世代为唐将,大唐是我的国家,既然国家下令,我肝脑涂地便是。像周处、祖逖一样,即便战死,也能名留青史;如果后退,会是不尊军令被杀的结局,无法死得其所。我相信秦王是民心所归的。”
“就这样吧,不论郭帅是否同意,我都会带着士卒出井陉,进攻赵郡。”
李光弼向郭子仪表达他的决心。
“李将军都这样了,我还有什么好说的?若平定叛乱后不死,功成身退便是!”
郭子仪拍了一下大腿,站起身来。
二人一商计,出井陉布局战斗,旨在一举收复河北,策应朝廷。
在进入井陉之前,郭子仪、李光弼在一起对军队进行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
他们明确国家大义,表示服从天策上将的军令,不久后,天策上将会派遣使者运输金银珠宝,按照军功奖励将士。
全军都十分振奋。
此时,郭子仪和李光弼麾下猛将如云。
如仆固怀恩、王思礼、李国贞、李光进、张昕、宁景璿、吕鸣岳、杜从政、唐朝臣、窦觎、陈回光等。
在分配将领领军的时候,每一支军队都能严格执行军令。
五月下旬,李光弼和郭子仪率领军队肃清了常山、赵郡的叛军。
九门城之战余威还在,一连十几个县向唐军投降。
随后,李光弼、郭子仪攻击博陵郡,连下数座堡垒,到达史思明驻守的定州城。
一番试探攻击后,李光弼和郭子仪得知叛军的援军到来,准备暂且放弃攻击,向常山撤退。
表面上是因为无法攻破定州城,又得知燕军援军而来的撤退。
但史思明咽不下这口气。
连着两次大败给李光弼,这是他的耻辱。
援兵到来后,史思明回了口大血。
他开始组织兵马,共两万五千步、骑,主动出击。
一番河北的拉锯战开始。
郭子仪和李光弼,奇正结合,展开一场教科书级别的歼击战。
果然,没过多久,史思明带着大军追击逼近李光弼和郭子仪所率的大军。
郭子仪令左武锋使仆固怀恩从大军中选择骁勇骑兵五百,人人善骑善射,敢打敢拼,并将军中最好的马匹交给仆固怀恩。
这五百骁骑是为挑战史思明大军,乱其军心。
史思明中计,执着消灭仆固怀恩的五百骁骑,使得两万大军被五百骁骑牵制,无法近身,也无法甩脱。
好不容易堵截的时候,却被仆固怀恩强行突破重围。
在突围的时候,仆固怀恩迎锋刃而上,骁勇果敢,他像是拼命三郎一样,悍不畏死,长矛所过,无一合之敌。
是以麾下人人奋死。
这些胡骑纵有千人,也无法阻拦。
轮番诱敌深入下,走走停停,一直持续三日,才抵达行唐。
史思明的数万大军疲惫不堪,史思明只能放弃追击,撤回定州城。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认为机不容失,骑步合拢追击,大破史思明于沙河,斩敌过万。
燕军大将高邈被仆固怀恩手刃,李钦凑被俘虏。
史思明再次狼狈逃窜。
不算小规模战斗,从常山城之战,九门城之战,加上这沙河之战,这是史思明第三次大败。
这快把洛阳安禄山气死了。
他隔空对史思明大骂一顿,最终还是选择相信史思明。
谁让俩人从小就是难兄难弟,兄弟情深呢?
之前,蔡希德在九门城之战大败逃回洛阳。
安禄山看同样是杂胡出身的蔡希德很顺眼,即便洛阳兵力拮据,他还是从留守的三万士卒中,抽调一万,由蔡希德率领北上支援。
至于洛阳,安禄山让尹子奇率领两万兵马回援。同时,安禄山下令范阳守将牛廷阶率领一万余燕军南下,配合史思明夹击唐军。
此时,范阳彻底空虚。
如果这次再失败,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