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这种化学物质对杏树生长以及果实品质具有奇妙作用。
现在,龙泉雾杏树园地下仍有两三米厚的石灰层,特殊的地质条件使这里的香白杏独具风味。
另外,这里濒临永定河,便于灌溉。
曾经,龙泉雾村山上的果园灌溉主要靠两条古水渠。
永定河东的一条叫兴隆沟,河西的一条叫公议沟,它们既是农田的命脉,也是果园的命脉。
然而,凡事有一利便有一弊,清澈的河水可以浇灌果园,泛滥的洪水也会冲毁果园。
为了防洪,古时候的龙泉雾曾建有五处永定河堤垛。
一处位于兴隆街南头河边,叫做小垛子;一处位于村东大涧沟与永定河交汇处,叫做三垛子;一处位于村东河庄街河边,叫做二垛子;一处位于村东北后庵庙东侧河边,叫做大垛子;一处位于村北广甸河边,距离村子大约一里地。
作为修建于河岸险要位置的防洪设施,五处堤垛对村庄和果园免遭洪灾起到了重要作用。
直到三十年前,刘家庄永定河大堤工程实施后,这里的五座堤垛才被拆除。
这会儿,香白杏已经过了成熟期。
过去那会儿,丰收的香白杏就从古渡口装船,运往外地销售。
龙泉雾村在永定河边曾有三处古渡口。
一处为野溪栏杆会渡口,妙峰山走会期间,村民们在这里架浮桥,放河灯。
因浮桥两侧设有栏杆,故称栏杆会。
另有两处季节性渡口,一处在河庄北侧大垛子旁边,另一处在兴隆街南头小垛子旁边。
香白杏采摘时节,渡口一派繁忙景象。
汛期行船不便时,人们还划笸箩过河。
七十年代,龙泉雾村就归于刘家庄地区行政管辖。
那时,刘家庄地区正在搞轰轰烈烈地交通水利大建设。
于是,就在永定河龙泉雾村河段上架设了一座钢架桥。
打这起,龙泉雾村的渡船废弃,渡口从此成为了历史。
“那这香白杏成为宫廷贡品有何说法?”李则凯捏起一枚香白杏,好奇地问道。
“相传,八国联军……”
慈禧太后仓皇西逃,途经龙泉雾时,饥渴难耐,派人四处寻找食物。
村民闻讯,送来一篮白杏,慈禧食用后满口清香,赞不绝口。
后来,慈禧回到燕京城,要求龙泉雾村每年向皇宫进贡香白杏。
由夏至这天开始,慈禧每天早餐后的水果必吃龙泉雾的香白杏,并把香白杏赐给她的近臣和宦官,龙泉雾香白杏从此名声大振。
香白杏自打成了宫廷贡品后,民间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有一年,龙泉雾村委派曹老汉挑一担香白杏去皇宫进贡,不料,半路遭到抢劫。
他回村后谎称,清香四溢的香白杏引来了八仙,那一担白杏被八个仙人吃了,八仙还邀他同游四海。
从此,村民们戏称曹老汉为曹九仙。
过了龙泉雾,刘本成一行又来到永定河上游。
这里有个太子墓村,以盛产优质苹果闻名遐迩,被誉为“京西苹果第一村”。
“太子墓?”李则凯一边在河边游走一边想,这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果然,在铁索桥头的《太子墓村碑记》上,我李则凯找到了答案。
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太子巡游西山,沿京西古道翻山越岭,经过一个村庄时,吃到一种沙果,奇香无比,只是果实太小。
于是,他命人将沙果树与苹果树嫁接。
嫁接后的果树结出的果实香甜如沙果,硕大如苹果。
村民们感念太子的恩德,便将嫁接后的果树称为太子木,把太子木上的果实称为太子苹果。
太子死后葬于此地,人们为了纪念他,遂将村名改为太子墓。
碑文记载了太子苹果的来历,也记载了太子墓村名的由来。
太子苹果的出类拔萃离不开永定河水的滋养。
永定河自官厅水库奔流而下,流经太子墓村时,在村庄与果园之间形成宽阔的河面,并有瀑布轰然作响。
一座铁索桥横跨永定河,过了桥,就是太子苹果种植园。
一位正在果园劳作的果农告诉李则凯一行,过去作为皇家贡品的太子苹果,经过多次改良,已经成为富士苹果。
永定河畔的碳酸盐褐土,非常适合苹果树生长。
另外,山高气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实积聚糖分。
所以太子苹果不仅个大均匀,而且脆甜可口。
“刘家庄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在八十年代初引进倭国的富士、美利坚蛇果等国际著名品种后,品质进一步优化,太子苹果曾被指定为国宴专用产品。
每到收获季节,四五百万斤的苹果很快被订购一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