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则凯在刘家庄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已逗留了一个多月。
眼下正值处暑。
在刘家庄地区各大山头的果园里,沉甸甸的果实就压弯了枝头,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果香。
人们穿梭其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整个地区都沉浸在收获的欢愉之中。
刘家庄地区的水果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元明时期,早在数百年前就有文献记载当地居民开始栽培果树。
然而,真正让这片土地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还要归功于近几十年的规模化发展。
这片沃土之所以能孕育出品质上乘的水果,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充沛的阳光、适宜的昼夜温差、富含矿物质的土壤以及充足的水源,共同构成了果木生长的理想环境。
历史上,京西永定河流域森林茂密,高大的乔木与各种果树遮天蔽日。
在以采摘和狩猎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原始社会,丰美的野果使古人类免受饥饿困扰。
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永定河支流——清水河北岸的黄土台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这是继周口店龙骨山的燕京人和山顶洞人之后,燕京地区又一人类文明发祥地,而生活在那里的古人类被称作东胡林人。
站在东胡林人遗址博物馆的黄土台地上,李则凯不禁赞叹东胡林人的生存智慧。
清水河流经黄土台地时,形成了宽阔的河谷地带。
台地北面的山峦犹如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了冬季凛冽的北风;
南面的清水河是理想的生活水源,而台地高出清水河30米,又可以避免洪水带来的灾难。
更重要的是,土壤肥沃的黄土台地植物资源丰富,触手可及的野果为东胡林人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永定河流域的野果养育了京西古人类。
望着眼前绵延不绝的“花果山”,李则凯不禁驻足凝望,眼中闪烁着惊叹的光芒。
他深吸一口山间清新的空气,由衷赞叹道:“这真是一方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啊!难怪你们刘氏家族能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数百年而不衰!”
刘本成闻言,嘴角扬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他轻轻抚摸着身旁一棵苍劲的老梨树,缓缓说道:“我们刘氏家族确实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了数百年,但这兴旺的根基,可不仅仅是因为这漫山遍野的瓜果啊。”
“我刚出生那会儿,眼前这满山的果园还只是光秃秃的荒丘呢!”
于是,刘本成将刘家庄地区的水果种植业发展史告诉了李则凯。
历史上,京西地区的山林果木屡遭大难。
元朝定都燕京后,为了修建大都城,大量砍伐京西山林,木质坚硬的梨树、核桃树等果树更是在劫难逃。
到了明清时期,又大规模重修燕京城以及皇陵、花园的修建,继续使包括各种果树在内的京西山林遭到乱砍滥伐。
六十年代初期,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刘家庄人才开始大力发展水果种植业,并且涌现出一批名优果品。
譬如,名满京城的南山的樱桃、刘家庄大西瓜、东山的京白梨、龙泉雾的香白杏、陇驾庄的盖柿、太子墓的苹果、灵水的核桃、火村的红杏、潭柘寺的红果、田庄的香椿……等等,有的还成了皇家贡果。
以盛产京白梨闻名遐迩的东山村,坐落于刘家庄、sj山、hd三区交界处,三面环山。
在行政区划上,东山村隶属于刘家庄开发区军庄镇。
军庄镇这里就有五千余亩京白梨种植园,主要集中在东山和孟吴周边几个村子。
刘家庄下属的东山村就是“京白梨”真正的发源地。
刘本成告诉李则凯,京西著名的八景中——“东山积雪”,指的就是东山村京白梨开花的时候。
因为谷雨时节,漫山遍野梨花盛开,犹如飘落的白雪。
每年,“京西文旅集团”联合刘家庄文旅局就在东山村举办一场梨花节。
东山村有一种粗犷豪放、雄浑激越的民间艺术形式,便是以梨花命名的“梨花鼓”。
这支60多人的梨花鼓队经常排练,并多次参加重要演出。
每年的“梨花节”开幕式上,这支梨花鼓表演队都是第一个出场。
《西游记》里有一座花果山,燕京也有一座。
燕京的“花果山”就在刘家庄,花是梨花,果是京白梨。
正宗的刘家庄京白梨是秋子梨系列中的优良品种,也是燕京地区唯一冠以“京”字的特色果品。
这种蔷薇科植物的果实形状扁圆,色泽光润,汁多酸甜,含糖量高,果肉中含有大量葡萄糖、维生素和氨基酸,营养成分丰富。
京白梨立春开花,处暑摘果。
每年初秋时节,东山贡梨园及附近的京白梨采摘园便是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这所谓贡梨园,就是专门为皇宫生产贡品的梨园。
据《宛平杂谈》记载:京西白梨自清代同治年间即为宫廷贡品,慈禧临朝后,更是朝中必备。
还有一种说法,自明代起,京白梨就是皇家贡品,清代乾隆年间始建御梨园,从而使京白梨闻名天下。
那么,京白梨是怎样成为皇家贡品的呢?
相传,乾隆年间,和珅在香山偶遇一个卖梨人,他卖的梨酸甜可口,肉嫰无渣。
于是,和珅将一筐梨悉数买下,献给皇上。
乾隆吃了以后赞不绝口,重赏了和珅,并下令寻找那个卖梨人。
几经周折,终于在东山村找到。
于是,乾隆将东山白梨封为贡品,修建了御梨园,并让那个卖梨人看守梨园。
现今,在东山村的御梨园里还有几十棵树龄在三四百年以上的老梨树,其中五棵是皇帝或皇太后亲自赐名的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