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每人每月三两,三年就是一百零八两!骑兵四两,合计一百四十四两!”
张老三猛地抓住李麻子的胳膊,手指掐得对方直咧嘴:“老李,你听见没?一百多两!够在老家买十亩地了!”
李麻子挣开他的手,揉了揉胳膊,但嘴角也咧开了:“老子是骑兵,能拿一百四十四两!”
孙得功抬手压了压,示意众人安静:“都别吵!听我说完!”
人群渐渐静下来,但呼吸声却更重了,像是所有人都在憋着一口气。
“饷银不会直接发到手上。”
孙得功顿了顿:“兵部会按名册,把钱送到你们家里。有家人的,签字画押,留个地址,饷银直接送去。没家人的,钱会存在户头,拿凭证去镇上银行取。”
“银行?”
王二狗一愣,转头看向赵铁柱,“赵哥,银行是啥?”
赵铁柱挠了挠头,也是一脸茫然:“我哪知道?听都没听过。”
孙得功听见了,解释道:“银行是朝廷新设的钱庄,专管存钱取钱。你们拿凭证去,就能领到银子,比揣在身上安全。还有…”
李麻子皱了皱眉:“大人,这银行……靠谱吗?别是骗人的吧?”
孙得功瞪了他一眼:“皇上亲自下的旨,兵部盖的印,你说是骗人的?”
李麻子缩了缩脖子,不敢再吭声。
“明天休沐。”
孙得功继续道:“营里会派人带你们去镇上的银行认认路,顺便把凭证的事办妥。都听明白了?”
“明白了!”
众人齐声应道。
孙得功抬手将绣春刀往腰带上紧了紧,目光扫过队列里参差不齐的士兵:
“还有,以后你们想往家里寄钱寄物,或是捎带书信,都可交到营里文书处。朝廷设了驿传专队,每月初五、十五、廿五启程,专人护送。路上若有差池,拿护送队的脑袋抵数!”
话音未落,队伍里响起窸窣骚动。
李麻子攥着新领的饷银,喉结上下滚动:“百户大人,真能把东西送到老家?”
他想起家中卧病的老母亲,去年托人捎的半块腊肉,到老家时早烂成了血水。
“军中无戏言!”
孙得功用刀鞘重重敲击身旁的旗杆,震得旗面哗啦作响:“书信会加盖兵部火漆印,物件要登记造册。你们只需写清地址姓名,驿站每过一县都会核验签收。”
他转身指向校场角落新立的木牌,上面密密麻麻刻着各州府驿站名:“就算是深山老林、辽东海岛,也能送到!”
陈三柱瘸着腿往前挪了两步,补丁摞补丁的棉袄袖口磨得发亮:“那…那寄家书要钱不?”
他摸出怀中皱巴巴的草纸,上面用木炭写了半截没寄出去的信:“俺婆娘不识字,想找先生念信,还得花铜板…”
“免费!”
孙得功斩钉截铁地吐出二字:“不光写信不要钱,驿站还备着笔墨纸张。想让家人回信,就在末尾写明,专队返程时会一并带回。”
他看着士兵们瞪大的眼睛,突然提高声调:“这是陛下体恤你们戍边辛苦,让你们再无后顾之忧!”
校场陷入短暂的寂静,唯有北风卷着砂砾敲打营房的声响。不知谁先喊了声“万岁”,紧接着此起彼伏的呼声如春雷炸响。
王二狗高高举起银锭,声音喊得嘶哑;铁柱将火铳朝天举起,震落枪杆上凝结的霜花;陈三柱抹了把眼睛,把草纸重新塞进怀里,佝偻的脊背似乎挺直了几分。
孙得功望着群情激昂的士兵,嘴角不自觉上扬。抽出腰间令牌重重砸在饷车上,木箱震颤间铜钱相撞,发出清脆的“哗啦”声:
“都记好了!明天带着凭证去‘惠民银号’领饷!要是再有人把银子藏靴筒捂臭了——”他故意停顿,目光扫过众人:“别怪我拿军棍给你们开瓢!”
笑声混着欢呼声冲出校场,惊起城头栖息的寒鸦。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而此刻的蓟州卫驻地,士兵们攥着的不仅是沉甸甸的饷银,更攥紧了与千里之外家人相连的希望。
王二狗缩在校场角落,背靠着结满青苔的砖墙。怀里的银袋用粗麻布裹着,三串铜钱压在下面,六钱碎银被他单独放在最里层。
他数着指缝间残留的银锈,心里默算:糙米五文钱一斗,三两六钱能换七百二十文,足够家里买一百四十四斗粮食。老家的茅草屋顶又漏雨了,或许还能抽出几十文请人修补。
张老三突然蹲在他身边,棉袄袖口露出的麻布补丁蹭过他手背。老兵缺了半颗的门牙在晨光里闪了闪:“二狗,你说……这钱真能到家里?”
他压低的声音里带着颤意,去年他托同村的货郎捎钱,结果那货郎一去不返,气得他在营房里摔碎了吃饭的陶碗。(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