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医部新制》正式颁布。
医部定为二品衙门,与六部同级,设尚书一人(平一指)、侍郎二人(蓝凤凰、吴有性)。
御药房划归内务府直辖,设总管太监一名,专司药材采购、储存,与医部互不统属。
每张药方需由主治医师开具,复核医师确认,御药房管事签字后方可抓药。
煎药过程由东厂番子全程监视,药渣需保存三日备查。
设立医科,每年八月在各省举行医考,分理论(《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诊脉(现场辨症)、制药(药材辨识与炮制)三科。
录取者需进京复试,由平一指、蓝凤凰亲自主考,舞弊者流放三千里。
甲等医士(考核前三名):授太医院御医衔(正六品),入御前听用,年俸银二百四十两,禄米一百二十石。
赐紫袍、银鱼袋,准乘轿入宫。
其父母授‘济世郎’(正七品虚衔),妻封‘安人’。
乙等医士(四至十名):
授太医院医官衔(从六品),分派各王府、督抚衙门供职,年俸银一百八十两,禄米九十石。
赐青袍、铜鱼袋。
其子可入国子监习医,免束脩。
丙等医士(其余录取者):
授地方医官衔(正七品),派往各府州县惠民药局,年俸银一百二十两,禄米六十石。
当地官府需拨官田二十亩为‘药圃’,免赋税。
持医部印信者,可通行各省驿站,车马费由官库支给。疑难重症可申请调用御药房珍稀药材,需三日内具折说明用途。
每月朔望日,甲等医士需入宫为勋贵诊脉,每次赏银五两。
除了以上各条,还有荫庇条款。
医士殉职,其子可直接补入医部,免初试。甲等医士年老致仕,赐‘功在岐黄’匾额,岁给半俸。三代无过犯者,可请旌表立碑,入《良医录》。
当然,除了待遇,也有惩罚。
连续三年考核劣等者,夺职追俸,发回原籍。受贿篡改药方者,本人凌迟,举荐官降三级调用。私售御用药材者,家产充公,子孙永不许应试等等。
……………
新制一出,朝堂哗然。
都察院左都御史赵锦出列,笏板高举:
“陛下!江湖术士岂能侍奉御前?苗女用蛊,更非正道!此例一开,国将不国啊!”
易华伟眼皮都不抬,只对身旁的王承恩挥了挥手。
三名锦衣卫立刻抬着三口樟木箱进殿,“咚”地砸在金砖上。箱盖翻开,露出满满当当的账册。
“赵爱卿,”
易华伟慢条斯理道:“这是你三年来收受太医院贿赂的账本,要当廷对质吗?”
“啊?皇上…皇上……冤枉啊~~”
赵锦面色瞬间惨白,双腿一软瘫坐在地,乌纱帽滚落一旁。
山西道御史冯从吾硬挺着出列:“陛下,祖制不可违啊!太医院历来由世医子弟充任……”
“冯御史。”
易华伟打断他:“你儿子去年坠马,是苏州游医陈实功救回来的吧?当时太医院的人怎么说?……‘伤势过重,准备后事’?”
冯从吾顿时语塞,额头渗出一层冷汗。
当夜,锦衣卫抄了太医院院使张景岳的家,搜出未登记的上等药材二十箱,先帝脉案私抄本七册,与晋商往来的密信十二封。
次日午门示众,张景岳被处“蒸刑”——关在蒸笼里活活蒸死。
其余太医或流放琼州,或贬为庶人。唯有吴有性等少数清廉者,被编入新医部。
……………
正当医部改制如火如荼时,一队囚车缓缓驶入德胜门。
高处茶楼上,舒尔哈齐死死攥碎茶杯他刚被册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而兄长却成了阶下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