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什么用呢?
读书不一定可以改变命运,但读书可以增长知识,读书可以提升气质。
顾葭和沈星都有些洁癖,非常重视个人卫生。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读书人一定是翩翩书生的形象,也有不少文人墨客邋里邋遢,不修边幅。
顾葭管不到别人,只和孩子们说着干净利索的人哪怕生的不出众,也能靠气质让人第一眼心生好感。
也不用举例子,顾葭和沈星两口子一身气度,在讲台上淡然自若的风采落在小孩子心目中是那么特别那么出众。
小孩不懂太多,只知道他们也想像夫子一般举手投足间斯斯文文,却比他们大嗓门的父母来的更有派头。
孩子们向往他们的夫子,想成为夫子这样的人,这是榜样的力量。
第一天开学放学后,小萝卜头们回去就催着家长给他们剪指甲。
第二天,小娃娃们穿着整洁干净的衣裳,头发整齐用布带扎着小发包,脸上干干净净,指甲缝里没有黑泥,似乎一瞬间就从玩泥巴的乡下孩子变成了文秀的读书郎。
仪容仪表后是仪态。
《弟子规》中,良好的仪态是,走路时步伐从容稳重,站姿端正,不驼背弯腰。
上课时坐姿端正,腿不能乱抖动(男抖穷,女抖贱,抖腿不是好习惯哦~),同时目不斜视,不可东张西望。
下课时不准讲脏话。
杏花村很多大人口头禅是“撒女内”、“癫婆”、“颠趴”、“k驴”等等等等(方言,草尼玛,疯婆子,疯子,蠢货……)
小孩子有样学样,脱口而出就是老练的骂人的话。
顾葭听到就把小娃娃抓过来打手心板子,第一回打一下,第二回打两下,第三回打四下,以此类推,硬生生矫正了这些孩子们讲脏话的毛病。
这些礼仪文明和学习无关,只是沈星从小受到的良好家教让他很难忍受他人出口成脏,他觉得学习之前还是要先学做人。
顾葭其实也会爆粗口。
不过他在沈星面前装的像,因为沈星不会讲方言,顾葭都是用普通话和媳妇交流,这普通话骂人哪有方言来的顺口?
所以单纯的沈少爷一直以为顾农民出淤泥而不染,在随口说脏话的杏花村是一朵清纯脱俗的白莲花……
严师出高徒,在顾葭的严格管教下,教育成果很明显,特别是顾葭那个调皮的侄子顾小易。
顾小易是顾萧亲大哥的小儿子,性子随了顾萧这个不靠谱的叔叔,那是能骑着猪在猪圈里横冲直撞的捣蛋鬼,路边的野狗看到他都得绕道走。
这么个猫嫌狗弃的男孩子,读了几天书后居然文绉绉的用普通话和他爹娘商量,能不能给他制作两身像小婶身上穿的那种月白色和浅青色的衣裳。
顾嫂子溺爱幼子,顾小易前头想要什么就要什么,何曾这般懂事地和她请求过?
一高兴,顾嫂子完全忘记不能给顾小易买浅色衣裳的事儿。
顾小易从小就坐不住,浅色衣裳在地里滚几圈,回来全身上下就跟那街边的小乞丐一样脏到看不清底色,并且洗都洗不干净。
顾嫂子欣慰小儿子懂事了,知道打扮自己了,以后不至于跟他小叔一样娶不到媳妇了,休沐这天就去镇上扯了浅青色和月白色的棉布给顾小易量身裁衣。
沈星元宵节没机会穿那身月白色的衣裳去镇上展现他绝伦的美貌。
昨儿他穿着新衣裳去学堂,毫不意外在村子里头艳惊四座,别说大姑娘小娘子看直了眼,连那些个对男子一点想法都没有的直男都忍不住感叹一句顾老幺好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