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书写铁画银钩,字如其人或婉约或肆意,是华夏璀璨的独有文化。
但练毛笔字必定要持之以恒,普通人能写出工整的毛笔字都不容易,想写的一手好字更不简单。
而且,毛笔制作过程繁琐,所需要的原材料不易获得,价格贵,一支毛笔均价200文钱往上。
好的毛笔如东北产的黄鼠狼尾“北狼毫”,安徽出产的野山兔脊背上的兔毛“紫毫”等更是价格不菲。
墨也不便宜。
古墨制作繁复,以烟料加入动物胶反复捣杵锤敲成坯料,再放入墨模压制成型的过程,之后还要经过翻晾描金等工艺。
读书人性好风雅,古人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也曾说过:“一日不闻墨香,三天不知食味。”
好墨质细胶轻,色黑声清,且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香味,常言道一两黄金一两墨。
著名的歙县“徽墨”,墨中掺有麝香、梅片、冰片等名贵中药香料,研磨之后清香四溢,有“徽墨甲天下”的美誉。
一方好墨须得一方好砚台相映成章。
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端溪的端砚,坚实细润,砚心呈湛蓝墨绿色,砚面湿润,研墨细滑,吸水力强,谓之&34;呵气研墨&34;。
安徽歙州砚,又作歌砚,砚面质地细腻,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为文人雅士所钟爱。
山西绛州澄泥砚研磨墨汁时能够发出细腻的墨汁,书写流畅,作为贡品在历代也备受推崇。
甘肃省洮砚石色碧绿,外观雅丽,质地坚硬细腻,晶莹如玉。砚面扣之无声,研磨时墨汁易于发墨而不损毫,是宫廷雅士珍品。
笔墨纸砚皆风雅,风雅得靠钱堆出来,并且毛笔书写速度比较慢,无法随身携带——有几个人能把笔墨纸砚时刻带在身上,有事没事蹲马路边研墨写画的?
相比之下,铅笔书写方便,携带方便,揣在兜里不用找墨水砚台,随时能用。
在教育无法全面普及的大凤朝,铅笔的出现无疑是一件能让更多人买得起笔,写的了字的大好事。
铅笔造价低,制作简单,卖的不贵,再加上一支铅笔不浪费能用上许久,是很实用的毛笔平替品。
铅笔一开始是为了推广给小孩子用,顾葭拿了些成品放到百文书肆寄卖。
畅销书作家和白掌柜交情匪浅,白掌柜顺水推舟给了顾葭一个人情,把铅笔放到了显眼的位置,有来买书的顺带推销一番。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铅笔就小小一根木头,不占地儿,白掌柜只是想着多和顾葭两口子维持密切关系顺手帮忙,没想到百家书肆却成了大凤朝第一家经营卖铅笔的总经销商。
事情还得从过往清风镇的商人说起。
清风镇属于偏远山区,按理说是没什么人,但清风镇的码头带来了许多外国人,舶来品洋玩意儿吸引了大凤朝全国各地的商人跋山涉水过来进货。
流动人口多,商业价值高,清风镇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小镇有更多的人来往。
铅笔上架前两天无人问津,镇上读的起书的人家条件都不错,看不上铅笔,读不起书的也不愿意白花那几文钱。
第三天有个浙江过来的商人来买话本。
白掌柜瞧他穿着儒雅,气质富贵,不像会买铅笔这便宜玩意儿,只是带嘴介绍了一下铅笔。
谁知道,浙江的商人见到铅笔简直是喜出望外,当场包圆了白掌柜的库存,还问白掌柜还有没有铅笔。
商人用笔的时候可不少,有时候需要随手记账算账,遇到客户留联系方式,这铅笔写出来的字要大就大,要小就小,想写就写,收到兜里也不占位置,简直是为他们量身打造而成。
最重要的是,浙江出儒商,有点毛笔功底的人用铅笔写出来的字那叫一个漂亮,无形中还可以装逼。
白掌柜也是喜出望外,这浙商几千年来做生意做出大名堂,果然识货,一激动,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还送了一个削笔刀给这个大客户。
削笔刀原理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个斜着安装的刀片,沈星提个思路,顾四哥顺手就做了一些,留了几个给村里孩子削铅笔用,剩下的放书肆搭配铅笔一起卖。
原以为卖完这些铅笔就不错了,没想到喜从天降,浙江的商人回去亲自体验过铅笔后,第二天就过来找白掌柜订货。
浙江商人很懂人情世故,送了客栈掌柜的两支铅笔,掌柜的爱显摆,在纸上写写画画的十分招人瞩目。
铅笔在那么多种笔可以选择的后世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大凤朝自然不愁销路,在商言商,不止是浙江的商人识货。
教育从娃娃抓起,读书扫盲是大势所趋,铅笔就极其适合作为小娃娃走进知识殿堂的第一支笔。
然后,订单如鹅毛大雪源源不断地飞到白掌柜手中,白掌柜关了书肆,十万火急地赶到杏花村找顾葭共商发财大计。
顾葭领着白掌柜和顾大爷几人在书房商讨一番,顾大爷狠狠心,拍案决定扩大小作坊规模,按照沈星说的方法成立一个流水线,打造专业铅笔制造有限公司,做大做强,共创辉煌。
顾四哥是个厚道人。
铅笔是沈星提出来的,是顾葭帮忙放到白掌柜书肆售卖的,刨除人工,材料等成本,一支铅笔卖5文钱也就赚个2文钱(大凤朝类比宋朝,一文钱约等于3毛钱)。
(ps:一支铅笔卖5文钱换算成人民币一块五比现代贵,但这时候纯手工,生产量自然不高,比较费时间费功夫,挣的不算多。)
架不住薄利多销,很多很多的两文钱变成一贯,两贯……十两,二十两……
顾四哥是个铁憨憨。憨人脾气都不会拐弯,非得要给顾葭三成利。
谁会嫌钱扎手?顾葭和沈星上午教小孩念书,下午搁家写小说也不过挣点小钱,哪有铅笔厂来的多来的快?
再说主意是沈星出的,顾葭推辞不过,心安理得地得了两成利。
顾大爷作为顾四哥的亲爹,负责管理小作坊,还要立刻回村里去招聘可靠技术工进小作坊干活,老子拿儿子的钱天经地义,顾大爷分了两成红利。
白掌柜是商人,他火急火燎过来当然不是为了做慈善,他要做铅笔厂的独家经销商,他不领红利,他要先吃第一波福利。
还是那句话,国人模仿能力太强了,铅笔制作谈不上有什么秘方,原料也常见,想要跟风制作,一点都不难。
夜长梦多,白掌柜催着让顾四哥抓紧生产,把第一批铅笔的利润先挣了再说。
沈星想了想,既然要做就正经做,要打造他们杏花村独有的品牌和品质,别人能模仿,但无法超越。
顾葭刻了块牌匾,顾大爷挑了个黄道吉日,点香,摆上供品,一阵鞭炮声后,精心挑选的员工热烈鼓掌——
“大凤铅笔厂”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