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王琛,是他在明中真正称得上是朋友的人。对于朋友,他一贯能力之内尽心尽力,况且列那两份配置清单也没有耗费他太多时间。
她一定要请他和王琛吃饭,反倒让他觉得她太客气了。
男生买单,在他这里是常识,是以有些不能理解,她为什么好像很不高兴。
他好像第一次在她脸上看到这样受挫的神情,下意识就想补救。
不爱喝甜饮,但提议让她请客。
这提议让她目光一瞬间又亮了起来。
那一刻,他稍稍明白了她不愿意让他买单的心情。
他跟闻疏白是从小长到大的关系,认识时间长了,很多时候就没那么讲究,而王琛在某些时候又缺根弦。
相较而言,女孩子的心情也许要幽微得多:或许在她这里,交朋友应当礼尚往来,有去有回,是循环互利的过程。
那么,假如他当她是朋友,就应当遵循这种平等的规则,不应该因为她是女生而有所偏颇。
/
[07]
晏斯时好像是在那个夏天,去新加坡参加sat考试,顺便游览海底世界之后,喜欢上了海洋。
深邃静谧,但因为有了鱼,一切都热闹起来。
那种热闹与人群的喧嚣不同,只是存在却不打扰。
那天他是一个人去的,没有跟陶诗悦和王琛同行。
一个人就不必迁就他人的行程,那时候海底世界在做一个集章的活动,他得以不紧不慢地逛遍整个场馆,完成了全部的打卡集章。
那张盖了章的明信片原本打算作书签之用,但那天早上在连廊里,听见了夏漓和他们班男生的对话,才知那天是她生日。
临时准备来不及,又怕显得缺乏心意,就想到了那张明信片。
送给夏漓时,她的惊喜远远超出他的预期,哪怕他搞错了时间。
他是后来回教室后意识到,原来去年第一次跟她见面的那天,是她的生日。
出生在夏至日的女生。
这种巧合是否也构成了她性格某一部分的特殊性。
暑期高三补课,晏斯时待在家,一方面照顾霍青宜,一方面开始准备申请学校的资料。
整个暑假都过得有些没意思,好像时间只是在机械地流逝,而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开学以后,整个高三年级的气氛明显为之一变。
国际班搬到了七班的同一层,去洗手间会经过七班的教室。
他有时候穿过走廊,会无意识地往七班教室看一眼,但空间密压压的,每个人桌上都堆叠着山一样高的教材,让人很难一眼看出来,夏漓究竟在哪座“山”的后面。
这样紧张的节奏里,夏漓还能抽出时间给好朋友过生日。
但那么鲁莽,不提前做好二手准备,差一点撞到班主任的手里。
是搬到高三教学楼之后,晏斯时对七班的班主任老庄有了初步的印象,因为他老是会在晚自习时跑去七班教室外的走廊巡逻,一脸严肃,好像只要手底下的学生放松一分钟,天就会塌下来。
让他逮到,恐怕如夏漓这样的好学生也难逃一顿训斥,那蛋糕想要保下来,更无异于天方夜谭。
有些不忍心见这样的“惨剧”发生,他便主动承担了打掩护的职责。
那蛋糕放在他桌上,一直无人来认领。课间他去洗手间,才知七班在数学考试。
国际班下晚自习很早,他早该走了,但还是等到七班考试结束,递交了由他保管的蛋糕。也分得一杯羹。
王琛也分得一块。
王琛吃完了自己的那块,又来觊觎他手里的:“你拿了半天了,反正又不吃。”
“谁说的。”他提起叉子,切了小块送入口中。
那整个秋天,是晏斯时记忆中较为轻松的一段时间,因为霍青宜的状况稍稍稳定了下来,不再那样频繁反复。
入冬后的某天,或许是听闻了这个情况,晏绥章打来电话,说爷爷让他回北城,把霍青宜也带回去——妈妈带着儿子一直住在娘家,没有这样的道理。
晏斯时很少生气,只有跟晏绥章沟通时才会忍不住自己的脾气。他无法理解,始作俑者为什么对当前的局面毫无反思。
他做不了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不配合晏绥章那套父慈子孝的表演。
打完电话,听见一声轻咳,才发现空教室里还有其他人。
走近发现是夏漓。
或许同类对同类总有最敏感的嗅觉,她出声的一瞬间他便察觉到她也心情糟糕。
她说话带一点沙哑和瓮声瓮气,但光线昏沉,凑近了也看不清神情,只听声音,能辨别她可能哭过。
他不喜欢这样的低沉的氛围,但自知无法安慰什么,唯一能做的,或许就是一起出去散散步,吹吹风。
到了灯火明亮处,他看了她一眼,见她鼻尖泛红,眼里犹带着一些潮湿的水雾。
风很冷,穿堂而过时,她打了一个喷嚏,他没想太多,怕她感冒,脱了外套给她。
去点饮料时,注意到她点了红豆奶茶。
上次是红豆面包,这次是红豆奶茶,或许她喜欢红豆口味的东西。
经过幽深的步行街,夏漓问了他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事关世界末日。
那一刻他有种说不出的疲惫,因为好似目前所有的一切都毫无出路。
假如真有世界末日,那至少他会知道,12年12月21日就是所有一切无能为力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