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申联姻,王室为媒,王亲贵戚,天下瞩目。依周礼,只有逢天子崩或诸侯薨,举国同哀的时候才会停止对外一切战事
除了政治上的因素外,这也是尊贵身份的象征,是丧礼中的最高规制。此次放弃三国的确可惜,丹、补、依三国虽是小国。
但任何一场大小战事要经过备战到开战,这个过程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不是耍嘴皮子的简单易事,停战。
就意味着推迟了郑国的整个拓疆大计,即使来日重新整装备战也免不得再一次的国力损耗。
但从长远看,如今郑国根基已经坚实稳固,在保持着与王室、申国的长期、稳固的政治靠山、同盟与眼下的三国拓疆两相之间相比,利与弊可以说是分明的。
郑伯做此停战之举,自然有不可言喻的重要政治因素,也同样是向姬姜的母国申国和老王后明确表明。
姬姜在郑国的地位可比诸侯,亦会令世人赞叹,郑伯对这位妻子更是情深意重,而且,除此之外,还有新生嫡长子一脉。
想到此,公子吕对离开的关其思深深一拜……
两天过去了,姬姜仍然含着最后一口气毫无生机地躺在熹仪宫,郑伯依然是衣不解带、寸步不离地陪护在榻前。
凡是一应的擦洗更衣,郑伯都是亲自动手,上下宫人们无不为国君对小君的深情所动容。
而各宫的夫人们,仍然是各有心思地各忙各的,只是有些夫人等姬姜咽下这口气难免等得心急。
又过了一天。这一天,越妃准备带公主姬前去永宁殿探望公子。公主姬是郑伯的长女,是越妃亲生。
按理后宫嫔妃地位低下,其所生子女,是没有资格自己教养的,都要过继到正妻名下,由正妻安排专人哺育调教,平时很难见到一面。
历朝历代后宫嫔妃最相似的地方,便是除了朝不保夕的宠爱,子女才是嫔妃在后宫唯一的依靠和希望,而越妃又爱女如珍宝。
所以为了留公主姬在身边,便在姬姜入宫前就花了很多心思,使了很多法子,再加上郑伯对这个长女极为疼爱,最后总算如愿未过继给姬姜。
便一直由越妃自己养着,这对于越妃和公主姬来说已是莫大的运气和福气。虽然小有遗憾,女儿不能光明正大地喊她母亲。
只能称为越娘娘,但私下里,公主姬偶尔的悄悄一声“母亲”,却能让越妃幸福许久,足以令她满足。
侍女绿萍边给越妃梳妆边往四周扫了一眼,方才皱着秀眉小声道:“夫人,这克亲克亲,公主和公子毕竟是骨肉,奴婢觉着还是不要带公主去的好,奴婢这心里总是有点不适。”
越妃也是犹豫了两天才决定带着公主姬前去,之所以犹豫是因为顾虑的太多,一则她虽然也心疼怜爱这个孩子,但心底里确实是有些忌讳的,毕竟有克亲一说;
二则郑伯也有吩咐,公子太小,不宜探望;三则郑伯对公子的态度让她有点不好琢磨。最后决定去,一是因为姐弟相见,本就情理之中,总要走个过程才像个样。
只是真要是不去反而引人议论;二是,公子毕竟是嫡子,郑国未来的国君,这肯定是不争的事实。
再忌讳,总不能连国君这样的靠山都远离。所以,无论怎么样,越妃还是决定做一个庶母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