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一统,结束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战乱。那时大锦王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在英明皇帝的领导下,国家很快步入了正轨,各处欣欣向荣。
大锦王朝,开元十五年,苏城。
这天,苏城「胜记钱庄」的少东家娶妻,因家中资金雄厚,故大摆筵席,在家门口搭设戏台,连唱三天大戏,请了「如意班」戏班来助兴。曲声飘扬,演绎更是细腻、巧妙而和谐。
在这个年代苏城盛行昆曲,主要是因为昆曲的唱腔清雅优美,很受人们的青睐。当时有一个戏班,相当红火,就是「如意班」,戏班里的‘两旦一生’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已是得心应手、炉火纯青。每逢喜庆节日,家中宴会,家境殷实的人家都会请他们来助兴……
“快点,快点,今晚是最后一场了,过了之后,要想再看再听「如意班」的戏,就得花银子了……”路人紧赶慢赶地说着,恰好让从外地经商归来的韩三郎和仆人杜晟听到了。
韩三郎,字衍之,三十二岁,商场奇才,一表非凡、气宇轩昂,不苟言笑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寂寞的心。回到故土,见如此之热闹场面,引起了不小的好奇心。
杜晟,二十岁,是个活泼开朗的的小伙子,韩三郎的忠实仆人。五官还算端正,但他笑起来嘴角有两个深深的酒窝,这是个很招人欢喜的特征,因此,他从不吝啬自己的笑容。
杜晟还是个戏迷,听到有免费的大戏看,就兴奋地拉着韩三郎说道:“爷!有大戏看呢,还是「如意班」的,咱们也去看看吧!”
韩三郎看着杜晟那兴奋样,淡淡的说道:“有何好看?”
杜晟说道:“爷这些年专注于做生意了,这「如意班」在咱们苏城还小有名气呢,尤其是班里的‘两旦一生’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爷!去看吧,不会让您失望的。”
韩三郎望了望前方差点被人潮掩盖的戏台,嘴角微微勾起:“那就看看吧!”然后回头看了看车队,对杜晟说:“你去吩咐车队先回去!”
“哎!”杜晟很高兴,赶紧上前吩咐下去。
“……”
刚走几步,却被杜晟拦了下来:“爷!咱们不如先回府,给家主报个平安!”
(家主,是指上官怡,韩三郎的妻子。只因韩三郎是入赘「上官府」的,所以上官家的人才是当家人,是主子。而韩三郎只是上门女婿,算不得正经主子,因此府中仆人都称呼他为‘爷’!)
这时,韩三郎的脸色瞬间暗下来:“这时候你不该提她的!”
杜晟没有再继续说下去,家主与自家爷不对付,这是整的府里都知道的,大家都心照不宣。
游园「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溅!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这是戏台上,饰演杜丽娘演员所唱的唱词。
“好!好!好……”阵阵掌声铺天盖地而来,只因太过精彩!韩三郎也被这精彩的演绎给震撼了,渐渐地,脸上出现了不一样的表情,是对台上伶人欣赏的表情,慢慢合起双手,鼓掌起来。
“不是说是最后一场吗?怎么唱的是《牡丹亭》前面的一出「游园」呢?”杜晟向一旁的观看者问道。
观看者回答道:“这几天唱的都是折子戏,并不是整个故事!这些折子戏都是新郎新娘自己选的,喜事儿,高兴嘛。”
“这样啊!”杜晟继续问道:“那刚才那段是谁唱的呀?是燕秋还是燕黎呀?她们俩我老是分不清!”
“是燕秋!”观看者夸奖道:“只有她唱的《牡丹亭》才会如此耐人寻味,再说,《牡丹亭》是她的拿手戏呢!”
凌燕秋在台上向大家行了两下坐礼,便退了下去。韩三郎望着凌燕秋即将消失的身影,眼里闪过笑意。
主仆二人走在回府的路上,神采奕奕,杜晟边走还边哼着《牡丹亭》里的唱曲儿,韩三郎看着杜晟那样儿,停住了前行的脚步,面无表情地盯着杜晟。杜晟注意到了韩三郎的神态,立刻停住了口中的唱词,笑呵呵地带着难为情的说道:“爷,别这么看着我嘛!我知道自己五音不全!”
韩三郎垂眸,摇摇头,向前走去。杜晟眨眨眼,赶紧跟上去。
此时,主仆二人正好经过一家新开的酒楼,杜晟望着这酒楼的牌匾念道:“「聚兴楼」,不到一月,这儿就新开了一家酒楼!”杜晟将酒楼上下打量一番,掂量道:“装潢还不错,就不知道味道怎么样?”
韩三郎淡淡说道:“进去吃,不就知道了。”
说完,就朝酒楼里走,杜晟赶紧拦住韩三郎,念道:“爷,咱们还是回府吃吧,天色也不早了,家主肯定等急了。”
“你怎么这么煞风景!”韩三郎说完,朝酒楼内走去。杜晟耸耸肩,摸摸头,赶紧跟上。
酒楼的生意很好,座无虚席,而且酒楼装潢很别致,大多是以竹编和藤条为装饰,简单、大方,更富有不一般的情调。韩三郎选了一个雅间,点了此酒楼的招牌菜,与杜晟慢慢品尝着。
杜晟津津有味的品尝着这美味佳肴,边享用边赞扬,嘴巴巴拉巴拉说个不停……
“快吃吧!”韩三郎淡淡说道:“等你说完了,这菜都凉了!”
正在这时,隔壁雅间传来了戏曲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