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陛下,微臣倒是觉得如今的理政模式确实是需要改变一下了。”
这时候,左都御史景清却跳出来,说出了与陈迪等人完全相反的意见。
“微臣认为,如今理政效率十分低下,需要一个能够快速做出决断的新模式。”
景清此话其实并没有太多的私心,因为在坐的几位官员中,其实只有他与理政的关系最远。
他任职的督察院属于监督机构,并不直接参与朝廷事务的决定,所以他此刻所说的话其实完全代表了他的公心。
“微臣也赞同景大人的意见,如今的理政模式确实需要改变一下了……”
“虽然说如今朝政大权被分散到六部,但是各部之间因为互不统属,所以导致许多事情处置起来,效率都十分的低下。”
解缙此时也说话了,他直言如今的理政模式确实需要改变。
“启禀陛下,微臣也觉得如今的理政模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一份公文在两个衙门之间流转就需要五到六天,任何一个事项,从递交上来到最后审批结束,往往用时都要超过一个半月……”
“如此效率,绝不是为政之道!”
没等朱允炆点名,杨荣也主动表态了,一听他的话的朱允炆就知道,他对现状的不满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到了这时,现场就只剩下杨士奇一人还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了。
最后,还是在朱允炆点名之下,杨士奇才勉为其难的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其实,微臣以为,理政模式需不需要改变,其实取决于陛下,而不是微臣等人……”
“只有陛下最终下定决心,这件事才有继续商讨的必要,否则只是徒增烦恼罢了!”
不得不说,杨士奇的这番话显得十分的大胆,不过朱允炆似乎是一点都没有生气。
在他看来,杨士奇如此说法,反而正表现出了他对改变理政模式的意见是绝对支持的,只不过担心朱允炆的态度不够坚决而已……
“诸位卿家的意见,朕都明白了……这样吧,朕先抛砖引玉先提出一个思路,供诸位爱卿参考一下吧!”
整体来说,朱允炆对几位官员还是比较满意的,他也并不会因为陈迪和练子宁反对变更理政模式,就对他们有看法。
毕竟每个官员所处的立场,学识的高低,眼界开阔与否都决定了对事物的看法一定会有差异。
只要不是出于私心,朱允炆都愿意接受他们所有的意见。
“朕打算,单独成立一个内阁来处理日常政务,而这个内阁将位列六部之上!”
朱允炆开口说道,对于建立内阁这个想法,他实际上已经考虑了有好几天了。
他思来想去,也在后世记忆中找到了很多种模式的对比,后来却发现,最适合如今大明的,反而正是这内阁制度。
“内阁?莫非是类似于中书省一样的机构吗?”
陈迪有些惊讶,他没有想到朱允炆所说的改变理政模式居然会是重新建立一个新机构。
而且,这新机构还要位列六部之上……
“这个内阁的话,说起来和中书省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朕的想法是这样的……”
朱允炆就非常耐心的将内阁制的大概设想,直接告诉了在座的六名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