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多么忠诚于程朱理学?
那就谈不上了。
不少人巴不得对程朱理学进行一定的改造。
最好自己的名字能留在青史之上!
目前的问题便是,该如何进行改革。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问题。
朱瞻堪斜靠在软榻上,点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朱瞻基便朝着夏文吉问道:“夏尚书怎么看?”
“臣,在一旁看。”
夏文吉行了一礼,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朱瞻堪兄弟二人对夏尚书的态度倒是不感到奇怪。
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一切事情也随之发生变化。
过去,朱瞻基是好圣孙,朱瞻堪是太子嫡子。
都是嫡嫡道道的皇家孙辈。
以皇孙的身份,文武大臣不管是何等态度,支持立汉王还是太子爷,在面子上对待皇孙一定是过得去的。
归根结底,皇孙手里的权力小,影响不到他们的利益。
可运朝建立之后,事情就完全不同了。
太子爷掌管内阁,负责中书省的改制。
汉王负责五军都督府,负责军权的改制。
赵王成天带着锦衣卫牵狗遛马,时不时就将几个大不敬的官员带到诏狱好好招呼。
好圣孙朱瞻基,直接朝着改良农部,新立育部而去。
这一批人,朝着百官手底下的权力,猛猛的挖锄头啊!
差点连墙壁都被挖穿了。
更别说,朱瞻堪掌管了三庙的建造与科考改制。
更是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子孙后代。
文武百官不反弹才见鬼了呢。
众多皇亲国戚,直接从一起吃蛋糕的饭友,转而变成了高高在上的分蛋糕者。
这种身份的转变,令百官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反转。
“继续议事吧!”
勋贵代表成国公朱勇率先出言。
“陛下,臣以为,科举之中,应当加入修为、兵法、弓矢与骑术等考察科目。”
“我大明日益强大,武道势必传播更加广泛。”
“对应的,那些干杀头买卖的囚犯,武道修为也必定趁着大明的疾升而提高。”
朱勇的这番话,也是在场老将的心声。
别看他们是武将,不少人也是读过史书的。
前宋,你看那些文臣将武将压制成什么模样了?
在外出征的大将,连营内的兵马钱粮都不能完全分配。
话说回来,武将的实时威胁,确实比文臣高一些。
若是朝廷没有太大的变化,武将们绝对不会追求高权力、高地位。
那无异于与皇帝作对。
但是,时代变了!
运朝时代来临。
皇帝陛下对文武的看法,大概率会趋于相对平等。
机会摆在眼前,此时不争取,更待何时?
权力是不存在真空期的,只要权力在那里,有人争夺就一定会被人拿走!
现在,科考就是那段权力真空期。
只要形成惯例,培养出一群科考出身的勋贵人才。
这惯例就很难变更了。
文臣这边,礼部尚书吕振平淡开口。
“一派胡言!我看你完全是危言耸听!”
“科考加入骑马射箭?”
“怕不是科考成为你诸多勋贵的一家之言了吧?”
吕振这番话,便有些咄咄逼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