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所有任务‘托付’给那群官员之后,朱瞻堪也算是轻松了一点。
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只要挤一挤,总归是能处理好问题的。
就算文官集团反对又能如何?
文官集团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集体,也不是说如何就如何的统一团伙。
三庙建造对某些人是灾难,对另外的人何尝不是机会呢?
正当朱瞻堪在东宫溜达的时候,朱瞻基满头大汗的找上门来。
有旨意,前往御书房参加大会议。
兄弟二人对视一眼互相没理解什么意思。
朱棣叫他们过去的可能性太多了。
朝廷需要做的事情也太多了。
不过,比较紧急的一项估计是商讨变更官制吧。
大明朝廷的中枢系统由三个主体部分构成。
中书省、大都督府以及都察院。
中书省也就是以六部为主,专门负责处理朝廷政事的机构。
大都督府则是掌管兵权的勋贵自留地。
都察院,便是负责监察、弹劾以及谏议的法司。
这三大中枢机构,在往常时期,绝对算得上十分够用的机构。
但是放在如今这个风云变化的时代,人手显然有些不够了。
特别是都察院。
问题越来越大。
发展到今天,监察职责已经无法完成。
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都察院的实力不够,监察不到别人头上。
一堆御史,连人家的面都见不到,看见人了都追不上。
这如何监督?
虽说御史有风闻奏事之权,但也不能完全瞎编啊!
啥都瞎编只会啥都不成功。
兄弟二人带着疑惑,来到了御书房门口。
待到进入御书房之后,发现内部已经坐满了人。
全都是朝廷顶级的文臣与武将。
太子、汉王、赵王也全在场。
朱瞻堪与朱瞻基对视一眼。
得了,文武俱在,估计就是朝廷改制的事了。
在座的每一个文臣,手下基本都握有实权,负责一个部门的执行。
说句不客气的话,在朝廷上抖一抖,也能撒出三分微风。
“圣孙,瞻堪来了?正好讨论到激烈的时候。”
朱棣满眼疲惫的坐在龙椅上,示意两人先坐下再说。
夏原吉作为朱棣的心腹,坐到两人身边,简单的介绍起当前的情况。
本来,朱瞻堪以为这么多人在讨论的事情,必定是惊动朝廷的大事。
至少也是官员制度大改这种级别的事情。
想不到,根本没有进展到那个阶段。
文武百官的商讨,还卡在科考问题上不得解决呢。
科举如何改革?
这是个没法说的问题,也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科举考试是适合当前时代的选拔人才的考试方式。
以四书五经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作为解释。
到了大明的阶段,文臣们对于四书五经的解释权其实不再那么关注了。
程朱理学已经将一切解释完了。
官方背锅,科考专题。
不管你解释的多么好,讲解得多么有道理。
若是要求别人去学习?
抱歉,科举不考!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对于程朱理学的认可度是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