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晔差点没晕倒在地,一个月十把,一年也才一百二十把,黄花菜都凉了。
“流水线,流水线会吗?”李晔恨铁不成钢,连后世的名词都说出口。
尉迟康似懂非懂。
李晔自己跑到制弩的工匠那里,不过出乎他意料的是,流水线早就有了,叫法不一样,十几名木匠制造弩身,十几名铁匠铸造机件,还有一些人制弦,刷漆,最后由一部分人组装。
虽然没有后世流水线那么标准化,但也差不多了,分工明确,每个人都很敬业,做工细致。
尉迟康小心翼翼道:“禀陛下,弩弓选取生长在悬崖边上的岩桑木,二三十年方可成材,弩身也以二十年以上栗木,两者都需反复浸泡、阴干一年以上,方能制弩。”
原来如此,若是弓弩这么容易制成,恐怕梁军早就人手一把了。
这年代受生产力限制,什么都难。
弩都如此,更不用说马槊、陌刀这些大杀器了。
“加紧制造,若是一月能造出一百架,朕有重赏。”李晔本来想玩科技碾压,现在看起来是想当然了。
出了将作监,李晔带着李巨川直接去天心阁。
宫中这才知道皇帝回朝,张承业、韩偓、赵崇凝都被召来。
“陛下,千载难逢之机会,我军南北夹击,王建必不能挡,收复蜀中,指日可待。”李巨川道。
韩偓一如既往的反战,“如今关中虽有粮食,士卒皆疲惫,愿陛下深思之。”
赵崇凝点头称是。
两人虽然不赞同出兵,但也没有激烈反对。
李晔不置可否,“继元意下如何?”
张承业冲李晔拱手,“国家大事,陛下自有明断,非臣所长。”
“我军虽然连胜,但依然无法改变关中疲弱,关东强盛的局面,唯有拿下蜀中,成昔日强秦之势,方能一扫天下,重振大唐。”李巨川极力劝谏。
早在李晔制定三步战略的时候,就有人提议先取蜀中。
现在这么好的机会,更加不愿放过。
但,他们的眼光都集中在王建身上,却没有看到南诏。
南诏可不是吃素的兔子,而是一头饿狼,吐蕃和大唐的衰落都跟它脱不了干系。
王建虽然割据西川,但到底是唐臣,对唐廷敬重,每年的供奉在天下各镇中最为丰厚。
说白了,王建只是想关起门在蜀中当个土皇帝,历史上的他也是如此秉性。
如果唐廷联合南诏攻打蜀中,天下人会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