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恩原先有意试探,眼下却存了几分惋惜,“我让你去东宫,是为了你好,既风光,又有前程,你若不去,其他上榜的内侍怕不知多高兴呢。”
容语一副油盐不进的模样,垂眸盯着玉烟,“小的师承钟鼓司前掌印冷公公,冷公公教导小的,这辈子若有机缘,一定得跟着您。”
刘承恩闻言眉眼弯出笑意,“罢了,你执意如此,我少不得管你的事。”
容语展颜一笑,立即跪下给他磕了几个头,把刘承恩哄得眉开眼笑的,
“起来吧,你既然这么有孝心,咱家岂能辜负你,眼下有个好差,你去办,办好了,有你的益处。”
容语听到“孝心”二字,立即明悟,拱手道,“请义父示下。”
刘承恩目露欣悦,执笔敲了敲她脑门,“你这小东西!瞧着是个内敛的,嘴这么皮!”
容语揉了揉脑袋,讪讪地笑了笑,这一笑,溢出几分属于少年的鲜活来。
刘承恩看在眼里,满意道,
“你义父我多年不曾收徒,罢了,来,看看这个。”
这是认下她的意思。
内廷宦官,父父子子,不过逢场作戏。她现在风口浪尖,若不寻了一张护身符,怕是独木难支。
容语接过他递来的折子,一目十行看过,眉尖微蹙,“孩儿不懂义父的意思。”
刘承恩扶着迎枕,坐得更舒适些,指了指对面的锦杌,让她坐下,
“朝中科考在即,原先由礼部侍郎韩坤主持,眼下韩坤无故惨死,礼部乱成一锅粥,昨夜主子爷定下右侍郎胡劲风接过差事,初七各位考官就要进场,你代表司礼监去监察,明白了吗?”
司礼监代表天子行权,无孔不入。
正想追查韩坤背后主使,眼下就有这么好的一档差事递来。
容语欣喜,连忙谢恩。
刘承恩又嘱咐了她几句,放她离去。
待她离开,里间走出一太监,踱着步来到刘承恩身侧,
“他倒是聪明,不想去接东宫那烂摊子。”
刘承恩阖着眼,闭目叹息,
“也怪不得他,陛下虽让四殿下住在东宫,却迟迟不立他为太子,久而久之,人心易乱。”
“唉,皇后娘娘若肯去陛下跟前服个软,四殿下也不用夹在当中左右为难。”
“亏得是老祖宗您在陛下面前周旋,否则四殿下还不知是什么光景。”
“罢了,不说了,把名录取来,换个人去东宫。”
“哦,对了,你不觉得这容语像一个人?”
那太监顿住脚步,瞠目道,“像谁?我可没瞧出来。”
刘承恩沉吟半晌,脑中灵光一闪而逝,他困惑地摇了摇头,“我一时也想不起来”
容语打司礼监拿了驾帖,前往六科廊签发,司礼监虽势大,却也不是乾纲独断,每每有诏令,还需通过各科给事中签发,六部衙门方能接收。
容语沿着长长的宫墙,来到午门西侧的六科廊,走了这会儿功夫,夕阳已沉下一半,早春暮风四起,将城楼上的旌旗吹得飒飒作响。
她寻了当值的礼科给事中签发驾帖,顺带打听了一嘴,听闻谢堰奉都察院之令,督察此次科考。
容语神色微亮,还真是打瞌睡便有人送枕头。
红缨的失踪,牵扯红丸案,这里头的水比她想象中要深。
她赶驴上马,骑马难下。
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牵着她,在暗中搅动朝局。
而谢堰是韩坤一案的主审官,从他那旁敲侧击,兴许能知道是何人在弹压此事。
容语将签发的驾帖塞入袖口,笑问礼科给事中,
“秦大人,谢堰谢大人何在?”
她话音未落,只听见身后传来一道冷声,
“你寻我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