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后的京城,处处透着生机。秦安逸站在天启书院的回廊上,看着学子们三三两两讨论着新出的《格物浅说》,书页间夹着天工坊绘制的机械图。不远处,几位身着锦袍的老者正围着一台水力织布机,手指在转动的齿轮上轻轻点着,正是江南来的苏家与鲁地的墨家传人。
“秦大人这织布机,当真能抵上十个绣娘?”苏家长老抚着胡须,目光落在经纬交错的布面上,上面的云纹图案比手工织的还要精细。
秦安逸笑着递过图纸:“这是天工坊按‘杠杆原理’改良的,您看这曲轴设计,能让经线每顿饭的功夫多走三十个来回。只是织出的布虽快,却少了些手工的灵气,还得请苏家的巧匠们多指点。”
他深知,李家能在京城立足,从不是靠独门绝技,是像母亲说的“开门纳客,择善而从”。年前特意让人把织布机的改良图纸送了几份给江南织造世家,如今苏家带着新染的染料回访,鲁地墨家则带来了改进的凿井工具,正是应了“互通有无”的道理。
正说着,李念薇带着几个商学阁的少年,捧着账本匆匆走来。“舅舅,西域的巴图首领到了,带了三十匹天山雪绒,说想换咱们的玻璃吹制术。”小姑娘翻开账本,上面记着雪绒的成色与估价,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玻璃花瓶,“我跟他说,可以教基础技法,但要他用西域的水利图来换,您看行吗?”
“甚好。”秦安逸点头,接过账本在空白处写了“互惠”二字,“告诉巴图,天工坊可以派三个师傅去回纥,教他们做普通玻璃,但想学制镜的秘法,得让他们的匠人先学会咱们的算术——镜面要磨得平,离不开‘勾股定理’。”
李念薇眼睛一亮,立刻转身去找巴图。秦承宇恰好从演武场过来,铠甲上还沾着草屑:“父亲,墨家的弟子想看看咱们的连弩,说可以教咱们做投石机的机关,要不要答应?”
“让他们看。”秦安逸拍了拍儿子的肩,“但要讲清楚,连弩的射程是军事营的机密,只能看构造原理。记住,交流不是把家底都亮出来,是像你们祖母当年那样,用玻璃术换了官窑的烧瓷秘方,各取所需才长久。”
午后的天启书院热闹非凡。商学阁的院子里,李念薇正教巴图的女儿算玻璃器皿的成本,小姑娘掰着手指算得认真,时不时用胡语问几句;演武场上,秦承宇与墨家弟子比划着枪法,对方教他投石机的配重技巧,他则演示连弩的装箭诀窍;医农轩的药圃里,李睿阳正和苏家的医者讨论灵泉水改良的草药,对方带来的《南方草木状》里,竟有几种母亲手札里提过的耐旱植物。
秦安逸站在讲台上,看着这一幕,想起母亲在书简里写的:“天下学问,像永定河的水,分则易涸,合则奔腾。”他让人取来母亲当年整理的《百家杂记》,里面记着她从农书、兵策、医典里摘的精要,如今正被学子们传抄着。
暮色降临时,苏家送来新染的孔雀蓝绸缎,墨家留下了投石机的图纸,巴图则让人从商队里牵来两匹西域良马。秦安逸让人把这些物件都摆在祠堂,与青铜书简放在一起。
“知道为什么要把这些放在这儿吗?”他问围过来的孩子们。秦承宇指着良马说:“因为这是用连弩术换来的?”李念薇则指着绸缎:“是说做生意要像染布,得慢慢调色才好看?”
秦安逸摇头,指着书简上“守秘而不闭户”六个字:“你姑祖母当年藏起空间的秘密,却把玻璃术传遍了京城,就是想告诉咱们——真正的传承,不是把技艺锁在匣子里,是让它像种子一样,在不同的土地上发芽。你们看这绸缎里的染料,来自江南;这投石机的机关,传自鲁地;这良马,来自西域——它们聚在李家,不是因为咱们有多厉害,是因为咱们愿意打开门,让风进来,让光进来。”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秦承宇突然说:“那我明天把军事营的《扎马要诀》抄几份,送给城外的护城军吧?他们守城门挺辛苦的。”李念薇跟着说:“我也把商学阁的《记账法》教给市集的小贩,他们总算错账。”
秦安逸看着孩子们发亮的眼睛,突然觉得,母亲说的“护天下安宁”,或许就藏在这些细碎的举动里。不是非要做成惊天动地的大事,是让织布机织出更多暖衣,让药圃里的草药治好更多病人,让不同的学问像溪流汇入江河,慢慢滋养出一个更安稳的天下。
夜深时,祠堂里的烛火还亮着。青铜书简旁,新添的绸缎、图纸与马缰泛着柔和的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比血脉传承更广阔的故事——关于开放,关于共享,关于让每个李家孩子都明白,所谓使命,从来不是守着一方天地,是让这片天地里的光,能照亮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