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余宏自然不可能将第四代战斗机,这件足以撼动世界航空格局的项目,现在就告知这留下的八十多名专家。
这等级别的工作,其保密条例的严苛程度,远超任何人的想象。
项目本身会被切割成无数个独立的子模块,核心与外围泾渭分明。
参与外围工作的专家,可能在未来数年内,都只会以为自己是在进行某种新式气动布局的理论演算,或是在攻克某个高强度合金材料的配方,他们甚至不知道这些零件最终会用在何处。
只有等到那架史无前例的战鹰翱翔于九天之上时,他们才会恍然大悟,自己亲手铸就了一段何等伟大的传奇。
这并非余宏不信任他们,而是这种跨越式发展的理念,本身就充满了不可思议!
要知道,当初余宏将一代水平的老59,硬生生魔改成能正面暴打二代坦克的怪物,所掀起的滔天巨浪至今都未平。
而现在,他要做的是直接跳过二代机、三代机的技术壁垒,造出第四代战斗机。
这种想法若是现在全盘托出,引起的绝对不是众志成城,而是恐慌和质疑!
所以,筛选出能够进入核心圈的,真正具备前瞻性思维与顶尖技术水平的同志,成为了当务之急。
为此,刚刚抵达351厂不过几天的西蒙洛夫,亲自走上了讲台。
台下听课的专家们,一部分人还未散尽的疑虑,另一部分则像宋文一样,对这个项目的真实面目十分好奇。
西蒙洛夫那双深蓝色的眼睛扫过台下,没有半分温度,那是在苏霍伊设计局里当总设计师时养成的不怒自威的气势。
他现在的心境既有背井离乡的悲怆,也有被各大院士羞辱后的不甘。
他只知道,想活下去,想看到自己未竟的作品飞上蓝天,他就必须拿出真本事,让这些人看到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这样才能作为证明他足以担当四代机设计二把手的地位。
“今天,我们不谈复杂的整体设计。”
西蒙洛夫的话通过翻译传出来:
“我们只讨论,基础的机身气动外形优化。”
话音刚落,他身后的黑板上,已经挂上了一张巨大的歼-6战斗机线图。
台下的专家们表情各异。
谈歼-6?
这是他们研究了十几年的老古董了,还能有什么新花样?
然而下一秒,西蒙洛夫拿起粉笔,线条精准而有力,直接在歼-6机身的中段画出了一条流畅的内凹曲线。
“机身截面积连续律,即跨音速面积率。”
这个词一出来,台下立刻骚动起来!
一小半人听得云里雾里,只觉得这曲线似乎让飞机看着更顺眼了。
而另一半懂行的人,则是瞬间脸色大变!
面积率!
这不是鹰酱最新的f-15战斗机和毛熊的米格-21改型才应用的顶级气动理论吗?
眼前这个毛熊人,居然拿来上课?
宋文的呼吸猛地一滞,脑子里嗡的一声,一扇紧锁的大门被人狠狠撞开!
原来如此,这才是真正的先进设计!
困扰他许久,关于歼-7战机跨音速机动性能的瓶颈,在这一刻竟然有了思路!
而讲台上的西蒙洛夫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他手中的粉笔飞快舞动,一个又一个堪称石破天惊的概念被抛了出来。
“机翼前缘,可以加入锯齿状结构,用以产生可控涡流,提升大迎角升力。”
“进一步的,是翼身融合体,将机翼与机身平滑过渡,形成一个统一的升力面……”
“为了追求极致的机动性,我们甚至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去设计一种静不稳定布局!”
讲台下的反应已经截然两极分化。
那些知识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专家,已经彻底听傻了,就如同在听天书,眉毛紧紧拧成一团,完全无法理解这个毛熊人在讲什么胡话,飞机怎么可能是不稳定的?
而宋文和另外十几名顶尖专家,则已经从座位上微微前倾身体,手中的钢笔在本子上来回刮擦,沙沙声响,恨不得把每一个字都刻进脑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