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像浓稠的墨汁,顺着长江的褶皱缓缓流淌,将巴渝群山浸染成黛青色。江水裹挟着千万年的涛声,拍打着奉节老城布满青苔的石阶,把青石板磨得发亮,也浸润着这座古城千年来的悲欢离合。当世纪工程的蓝图在时代的宣纸上徐徐展开,一场关乎家国大义的迁徙,如同磅礴的史诗,在巴渝山水间轰然上演。百万巴渝儿女用血泪与脊梁,在历史的长河中镌刻下一曲感天动地的壮歌,每一个音符里,都跳动着故土难离的眷恋与舍身报国的赤诚。
一、世纪宏愿:从笔尖到现实的百年跋涉
1919年的上海,黄浦江的汽笛声裹挟着潮湿的水汽,在石库门的巷弄间回荡。孙中山先生伏案于灯下,狼毫笔在宣纸上疾走,《建国方略》的墨迹未干。“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这行字如同划破暗夜的星火,落在泛黄的纸页上。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长江水患频发,荆江段的堤坝年年决口,洪水如猛兽般吞噬村庄,这份构想更像是遥不可及的梦,被锁进历史的抽屉,蒙上岁月的尘埃。
直到1950年的早春,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汽笛声划破宜昌江面的晨雾。戴着草帽的勘测队员背着测绘仪,像壁虎般攀爬在近乎垂直的崖壁上。23岁的技术员陈启明腰间系着粗麻绳,悬在瞿塘峡的峭壁上,笔记本被山风掀得哗哗作响,他用牙齿咬住铅笔,快速记录:“此处岩壁倾角75度,需设防护网”“江面流速每秒32米,采样时木船险些失控”。他的胶鞋早已磨穿,脚趾渗出的血珠滴落在青灰色的岩石上,手指被粗糙的麻绳勒出深深的血痕。夜幕降临时,他蜷缩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就着摇曳的油灯,反复核对数据,煤油味混着伤口的血腥味,在狭小的空间里弥漫。
这样的场景,在之后的数十年间不断上演。科研人员背着沉重的设备,徒步穿越原始森林,在毒蛇出没的草丛中开辟道路;他们乘坐简陋的木船,在汹涌的江水中采集水文样本,随时面临被漩涡吞噬的危险。上万份调研报告堆叠成山,每一页都浸透了汗水与心血。地质学家李国强在考察库区地质构造时,遭遇山体滑坡,被埋在碎石堆下三个小时,获救后仍坚持完成数据记录;水文专家王秀兰为了获取准确的流量数据,连续三个月驻守在江心的监测站,听着江水的怒吼入眠。
1992年4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穹顶下,表决器的红色数字定格在1767票赞成。消息传来时,重庆某测绘队的老队长王德顺正蹲在江边啃着冷硬的馒头。他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浑浊的泪水突然夺眶而出,摘下破旧的草帽捂住脸,肩膀微微颤抖。这个消息,意味着几代人的心血终于要化作现实,也意味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迁徙即将拉开帷幕。而此时的巴渝大地,尚未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变革,将彻底改变百万民众的命运。
二、巴渝故土:石板路上的千年乡愁
奉节老城的依斗门,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蜿蜒穿过层层叠叠的吊脚楼,如同一条被时光打磨的玉带。张铁匠的铺子就在巷口,风箱的“呼嗒”声和铁锤的“叮当”声,已经响了三代人。76岁的张福全戴着老花镜,正在打磨一把锄头,火星溅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在暮色中划出细小的光痕。“爷爷,这把锄头也要带走吗?”小孙子好奇地问,稚嫩的声音在空旷的铺子里回荡。
老人布满皱纹的手突然颤抖起来,他放下手中的工具,轻轻抚摸着锄头的木柄:“带,当然要带。你太爷爷用它开过荒,在江边的滩涂上开垦出咱们家第一块地;你爷爷用它修过河堤,那年洪水冲垮了堤坝,全村人就是靠着这样的锄头,一锄一锄挖出了新的堤坝。这锄头,是咱家的根啊。”说着,老人浑浊的眼睛望向远处的长江,那里曾是他的祖辈们挥洒汗水的地方,如今却要被淹没在水下。
巫山脚下的大昌古镇,白墙黛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王桂芳婆婆正在擦拭祖传的老茶碗,老鹰茶的香气混着木梁的霉味,弥漫在雕花木窗的老宅里。她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坐在门槛上,一边喝茶一边讲神女峰的传说:“那神女啊,就站在山顶,日夜守望着长江,保佑着往来的船只平安。”她小心翼翼地把茶碗包进蓝布,嘴里喃喃自语:“娃儿们,这些碗跟着咱们王家过了八代,到哪儿都不能丢。这碗沿的缺口,是你太奶奶出嫁时,从娘家带来的,可不能让它没了。”
古镇的老街上,雕花的木门吱呀作响,卖糖画的老人用勺子舀起金黄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勾勒出孙悟空的模样,引得孩子们围在旁边,眼睛里满是期待;茶馆里,老人们摆开象棋,用带着巫山口音的四川话争论着棋局,时不时端起茶碗,“咕噜”喝上一大口;码头边,渔夫们修补着渔网,江水拍打着岸边,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这些平凡的日常,即将随着搬迁永远成为记忆。
三、毅然抉择:长江边的家国大义
1993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奉节县永安镇的院坝里,移民动员会的喇叭声格外刺耳。老党员刘德明蹲在自家餐馆门口,望着贴满菜单的土墙发呆。墙上还留着儿子用粉笔写的算术题,角落贴着泛黄的全家福,照片里一家人笑容灿烂,背后是餐馆热闹的场景。“老刘,想好了吗?”村支书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刘德明猛吸一口旱烟,呛得直咳嗽,烟灰簌簌落在他褪色的中山装上:“明天就拆。我是党员,不能让国家为难。”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异常坚定。妻子在一旁抹着眼泪,将孩子们的旧衣服一件件叠好,放进编织袋。
搬迁那天,刘德明亲手砸下餐馆的招牌。“德明餐馆”四个大字摔在地上,溅起一片尘土。邻居们围过来帮忙,有人偷偷抹眼泪,刘德明却大声说:“哭啥子!等水库建好,咱们的子孙后代都能享福!到时候,这长江上跑的都是大轮船,再也不怕洪水了!”他的声音在空荡的街巷里回响,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可当转身走进空荡荡的屋子时,他背过身去,悄悄擦掉眼角的泪水。
万州区武陵镇的李秀兰,把最后一床棉被塞进编织袋,动作麻利却又带着几分不舍。丈夫在广东打工,她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和瘫痪的婆婆。“妈,我不想走。”女儿抱着门口的黄桷树大哭,泪水打湿了树干。
李秀兰蹲下来,给女儿擦掉眼泪,强装出笑容:“乖,咱们去了新家,就能住上楼房,你也能去更好的学校。等水库建好了,这里会变得很漂亮,到时候咱们再回来看。”转身时,她悄悄擦掉眼角的泪,继续收拾东西。搬家卡车启动的那一刻,她望着渐渐远去的老屋,嘴唇咬出了血印。婆婆坐在轮椅上,望着熟悉的街道,嘴里不停地念叨:“这可怎么好,这可怎么好……”
四、迁徙之路:从巴渝到四方的漂泊
2001年的上海崇明岛,寒风裹挟着咸涩的海腥味,吹得人睁不开眼。来自云阳的移民们站在泥泞的田埂上,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发怔。这里的一切都与家乡截然不同:听不懂的上海话像鸟儿的鸣叫般陌生,潮湿阴冷的空气让他们浑身不自在,就连做饭的灶头,都和巴渝地区的大铁锅完全不一样。
周明华蹲在租来的农舍里,对着枯萎的辣椒苗叹气。在老家,他可是种蔬菜的能手,自家的菜园里,辣椒红得像火,茄子紫得发亮。可这里的土壤又黏又湿,种下去的菜苗没几天就蔫了。“不能就这么认输!”他卷起裤腿,开始做实验。他挖来不同地块的土壤样本,装在玻璃瓶里,仔细标注;每天凌晨五点,就起床记录日照时间;还写信向老家的农技站请教,信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问题。
有一次,为了观察土壤湿度对辣椒生长的影响,他在雨中守了整整三个小时,浑身湿透,发起了高烧。可病情稍有好转,又立刻回到菜地。终于在第三年春天,他的辣椒地里开出了第一朵小白花。消息传开,其他移民纷纷来取经。如今,崇明岛上的“重庆菜园”远近闻名,辣椒红得像火,茄子紫得发亮,就像移民们终于扎根的新生活。每到收获季节,菜园里欢声笑语不断,移民们用家乡话交流着种植经验,仿佛又回到了巴渝的田间地头。
选择后靠安置的移民,同样在与命运抗争。万州新田镇的山坡上,移民们腰系安全绳,在近乎垂直的崖壁上凿石垒坎。碎石飞溅,常常擦破他们的皮肤,汗水混着血水淌进泥土。“慢点!注意安全!”工头的喊声在山谷回荡。
张建国是后靠移民中的一员,他的手掌上布满了厚厚的茧子,指甲缝里永远嵌着泥土。有一次,一块松动的石头突然滚落,他眼疾手快地推开身边的工友,自己的小腿却被砸得鲜血直流。简单包扎后,他又回到工地:“这点伤算啥子,咱们早一天把地开出来,就能早一天有收成。”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层层梯田终于在荒山上铺开,种上了柑橘和茶树。每到秋天,漫山金黄,空气中飘着甜蜜的果香,仿佛是大山对坚韧者的馈赠。
五、政策护航:新家园里的温暖阳光
重庆涪陵的移民新村,白墙黛瓦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整齐排列的楼房之间,是宽敞的水泥路。李素芬站在自家阳台上,笑得合不拢嘴:“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她的新家有独立卫生间,还有宽敞明亮的厨房,水龙头一拧,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小区里,孩子们在崭新的幼儿园里嬉笑,滑梯、秋千等游乐设施一应俱全;老人们在文化广场上打着太极拳,旁边的健身器材区,年轻人正在锻炼身体。
奉节的脐橙园里,技术员小张正在给移民们讲解剪枝技巧,手里拿着剪刀,在果树上比划着:“王婶,这个枝条要这样修,透光性才好,结出的果子才甜。”政府不仅免费提供果苗和技术,还帮着联系电商平台。移民们的果园里安装了现代化的滴灌设备,手机上就能控制浇水;果园里设置了监控摄像头,随时监测果树的生长情况。如今,奉节脐橙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包装箱上印着“三峡移民果园”的字样,精美的包装上,还印着移民们在果园劳作的照片。
在万州的移民培训中心,宽敞明亮的教室里,38岁的陈丽正在学习面点制作。她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种配方,还画着可爱的蛋糕图案。“以前只会种地,现在学会了做糕点,准备在县城开个小店。”她一边说,一边熟练地揉着面团。培训中心还开设了电商运营、电工、月嫂等课程,教室里常常座无虚席。老师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还带着学员们去实地操作。电商课程的学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拍摄脐橙的宣传视频,学习直播带货;电工班的学员们,在模拟电路室里,认真练习线路安装。每年有数千名移民通过培训掌握新技能,在新的土地上开启新生活。
六、家园新生:长江两岸的华丽蝶变
站在奉节新县城的观景台上,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古老的白帝城交相辉映。游船载着游客穿梭在江面,导游用甜美的声音讲述着三峡故事:“这里曾经是一片老城,为了支持三峡工程,居民们毅然搬迁……”移民后代小王辞去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当起了导游,他穿着整洁的制服,站在游船的甲板上,眼神中满是自豪:“我要让更多人知道,这里不仅有壮丽的风景,更有百万移民的动人故事。”
夜晚的奉节,长江两岸灯火璀璨,霓虹灯勾勒出高楼的轮廓,音乐喷泉随着节奏舞动,广场上,人们跳着欢快的广场舞,孩子们在旁边追逐嬉戏。新修建的购物中心里,商品琳琅满目,电影院、咖啡馆一应俱全,热闹程度不输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