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这一古老而盛大的节日,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华夏大地的人们紧紧相连。在祖国西南的巴渝大地,春节更是被赋予了独特而浓郁的地域色彩,成为一场传承千年、饱含深情的民俗盛宴。每一个习俗、每一项活动,都承载着巴渝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许,交织成一幅幅充满烟火气的新年画卷。
岁末前奏,年味渐浓
当冬日的寒风轻轻拂过巴渝的山水,大街小巷间便悄然弥漫起一股特殊的气息,那是年的味道,也是家的召唤。
办年货:烟火人间的温暖采撷
巴渝的年货市场,是一场琳琅满目的视觉与味觉盛宴。从色泽鲜艳的水果到香气四溢的糕点,从鲜嫩的鱼肉到肥瘦相间的猪肉,应有尽有。在重庆的磁器口古镇,那熙熙攘攘的年货集市仿佛一个传统民俗的大观园。摊位上摆满了各类特色年货,陈麻花散发着诱人的香甜,咬上一口,酥脆的口感瞬间在口腔中散开;灯影牛肉丝细如发丝,薄如蝉翼,咸香微辣,让人回味无穷;还有那香辣过瘾的火锅底料,红亮的牛油包裹着密密麻麻的花椒与辣椒,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仿佛能闻到那热辣鲜香的火锅味道,这可是巴渝人过年必不可少的“灵魂调料”,一家人围坐,热辣火锅翻滚,便是新年最温暖的团聚。
除了美食,各类年货也饱含着新年的寓意。春联摊位前,墨香四溢,书法师傅们挥毫泼墨,写下一幅幅对仗工整、饱含祝福的春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简单的文字里,寄托着巴渝人民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精美的年画也备受青睐,色彩鲜艳的画面上,或是寓意吉祥的福娃,或是象征富贵的牡丹,贴在门上、墙上,为家中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氛围。还有那大红灯笼,圆润饱满,红色的光晕仿佛能驱散冬日的寒冷,带来满满的温暖与希望,挂在屋檐下,随风轻轻摇曳,成为街头巷尾最亮丽的风景线。
杀年猪、熏腊肉、灌香肠:丰收的馈赠与美味传承
在巴渝的乡村,杀年猪是春节前最热闹的活动之一,也是丰收与富足的象征。当冬日的暖阳洒在农家小院,杀猪匠熟练地操起刀具,随着一声清脆的声响,年猪的肥硕身躯便成为了一家人一年辛勤劳作的最好见证。随后,新鲜的猪肉被分割成大小均匀的肉块,开始了制作腊肉和香肠的工序。
腌制腊肉是一门讲究的手艺。巴渝人将猪肉抹上盐、花椒、八角等调料,细细揉搓,让每一寸肉都充分吸收调料的香味。然后将肉放入大缸中,腌制数天,让盐分渗透到肉的深处,锁住肉的鲜美。腌制好的猪肉被挂在通风处晾干水分,随后便进入了熏制环节。农家的灶台上,架起一口大锅,锅中燃烧着柏树枝、甘蔗皮、花生壳等燃料,浓浓的烟雾升腾而起,将悬挂在上方的猪肉包裹其中。在烟火的熏烤下,猪肉逐渐变成诱人的红褐色,表面渗出一层亮晶晶的油脂,散发出独特的香味。这种用传统方法熏制的腊肉,不仅色泽红润,口感醇厚,更蕴含着巴渝乡村特有的烟火气息。
灌香肠同样充满了乐趣。新鲜的猪肉被切成小块,加入适量的盐、辣椒、花椒等调料,搅拌均匀。然后将调好味的肉馅灌入洗净的肠衣中,用棉线每隔一段距离扎紧,形成一节节饱满的香肠。灌好的香肠挂在屋檐下,在阳光和微风的轻抚下慢慢风干,成为春节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吃的时候,将香肠蒸熟切片,肥瘦相间的香肠入口,咸香中带着微微的麻辣,口感丰富,让人欲罢不能。无论是直接食用,还是搭配米饭、面条,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扫阳尘:辞旧迎新的净化仪式
“扫阳尘”是巴渝春节前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也叫“打扬尘”。在巴渝方言中,“尘”与“陈”谐音,扫尘也就意味着扫除陈旧、晦气,迎接新的一年。春节前夕,巴渝大地的家家户户都会全员出动,进行一场彻底的大扫除。
从屋顶的灰尘到角落的蛛网,从家具的表面到地面的污渍,都被一一清理干净。人们手持扫帚、抹布等工具,爬上梯子,清扫屋顶的扬尘;擦拭窗户,让阳光毫无阻碍地洒进屋内;整理房间,将物品摆放得井井有条。孩子们也不闲着,帮忙擦拭桌椅、整理玩具,一家人齐心协力,让整个家焕然一新。
在这个过程中,巴渝人还会特别注意一些细节。比如,清扫时要从屋内往门口扫,寓意着将不好的东西都扫出门外;擦拭家具时,要顺着纹理擦拭,以求干净整洁。扫阳尘不仅是对居住环境的清洁,更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人们相信,通过这一仪式,能够告别过去一年的烦恼与不顺,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
浇蜡烛:传统手艺中的温暖之光
香烛、纸钱和鞭炮,是过年祭拜必备的用品。在巴渝地区,香烛、纸钱和鞭炮都有固定的老店订制,唯有蜡烛,大多数人家都自己制作。因为香烛店的蜡烛不经点,还怕不干净。制作蜡烛是有讲究的,烛心以苦竹为上品,点燃后化为灰白色的灰,其它的竹子就差多了。竹材要在六七月间到竹林中去选,截取阴干,然后依需要大小削刮,放到太阳下曝晒储存。冬天到了,开始裹灯草,腊月初才浇上烛心,晾干便成。祭神用的烛不能用牛油,家乡的烛都是用一种名叫桊子树的结子的油,加上白蜡,煎化成汁液,一次一次浇上烛心。
这一习俗藏着山地生活的生存密码与对神灵的敬畏之心。巴渝多山地,旧时交通闭塞,物资匮乏,香烛这类祭祀用品难以从外界大量购入,且民间认为“神前烛需洁净”,市集售卖的蜡烛可能掺杂劣质油脂,恐对神灵不敬,于是自给自足的浇烛习俗便在农家生根。苦竹纤维坚韧,燃烧时灰烬呈白,被视为“洁净之兆”,契合祭祀“心诚则灵”的核心;桊子树(又称乌桕树)是巴渝常见的乡土树种,其种子榨出的油脂凝固点高、燃烧稳定,且当地有“桊子树结果丰,来年收成就好”的说法,用其油脂制烛,暗含“以自然馈赠敬神灵,祈五谷丰登”的寓意。如今虽有现成蜡烛可用,但不少老人仍坚持手工制作,他们说:“亲手浇的烛,火苗稳,神灵才肯听祷告。” 烛火跳动间,既是对传统祭祀文化的延续,也是山地民族与自然共生的生活哲学的传承。
按麻糖:甜蜜年味的匠心制作
麻糖,也叫炒米糖,是巴渝地区春节期间的传统小吃,种类很多,有芝麻、花生、核桃(胡桃),馃子麻糖。按麻糖就是制作麻糖,大多选在腊月初八左右,也有迟到二十三以后的。按麻糖的制作过程是先在六、七月间将糯米蒸熟,阴干后叫阴米。按麻糖前先将阴米渗入特制的油炒中爆炒胀大,叫炒米。然后,起油锅加糖(水糖和红饴糖水)煎化,火候不宜太老,老了有焦味;也不能太嫩,太嫩糖汁凝结力不够,麻糖按不拢。再加入适量的炒米和人们喜欢吃的芝麻、花生或核桃,搅拌均匀,起锅倒上案板。用木板压平、压紧;用刀切成厚五公分、长一尺、宽十公分的长条;再砍成两片。背面相叠合,再压紧,横切约一公分厚一块,每八块为一方,用毛边纸,加以包装,便成为一封封的麻糖了。麻糖按好,分类装罐,罐底先放置石灰防潮,一罐罐储放到阁楼上,够第二年逢年过节,招待客人和娃儿们解馋食用。一口麻糖,酥脆香甜,那是岁月沉淀的甜蜜,也是新年最温暖的慰藉。
这一习俗是农耕时代“储粮备荒”智慧的甜蜜化身,更藏着家族协作的温情密码。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巴渝乡村以糯米种植为主,但糯米不易储存,聪慧的先民便想出“阴米制糖”的办法,将糯米制成耐储存的“阴米”,腊月再加工成麻糖,既能长久保存,又能在春节时作为待客甜点,是物资匮乏年代对粮食的极致利用。制作时对火候的讲究——“糖汁不老不嫩”,恰如农耕社会对“适度”的追求:太老则味苦,象征生活过苦;太嫩则松散,寓意“根基不稳”,唯有恰到好处,才能凝聚成形,暗合“日子要稳扎稳打”的生活信念。按麻糖时,男人负责炒米、熬糖,女人负责搅拌、切块,孩子们则在旁帮忙递工具、捡掉落的碎糖,全家上阵的场景,是春节前最温馨的“家庭动员”。如今,机器生产的麻糖随处可见,但农家仍保留手工制作的习惯,老人会对晚辈说:“麻糖要按紧才不散,就像一家人要心齐才安稳。” 这酥脆香甜的味道里,藏着的是对农耕文明的怀念,更是家族凝聚力的味觉象征。
春倌说春与冬至吃“头脑”:岁末的别样期盼
办年货的热闹中,乡间还藏着另一番忙碌——春倌们已开始准备走村串户的家当。他们手持刻着“春牛耕田”图案的木牌,春帖上用朱砂写着“立春大吉,五谷丰登”,走在田埂上时,嘴里的春词便随着脚步流淌:“春牛蹄子肥,今年谷成堆;春牛尾巴长,秋收满粮仓。”农户们听见声音,会早早备好米粮相赠,接过春帖仔细贴在堂屋墙上,仿佛这红色的墨迹能引来一整年的好收成。这“说春”的习俗,从明清时便在巴蜀乡间流传,春倌的脚步踏过千村万落,把农耕的时令与期盼,悄悄种进每个人的心里。
而冬至前后,城里乡下的厨房里,总有陶罐咕嘟作响。那是在熬制“头脑”——羊肉切成大块,与川芎、当归、生姜一同焖煮,汤汁熬得浓白,再配上刚出炉的芝麻烧饼。老人常说:“冬至吃头脑,开春不感冒。”盛一碗热汤,就着烧饼咬下,羊肉的醇厚混着药材的微苦,从喉咙暖到丹田。这习俗据说是古时医者传下的养生方,巴蜀人把对寒冬的抵御、对健康的祈愿,都熬进了这一碗温热里。
除夕盛宴,阖家团圆
当夜幕降临,除夕的钟声即将敲响,巴渝大地沉浸在一片温馨而欢乐的氛围中,阖家团圆的时刻终于到来。
祭祀祖先:慎终追远的感恩传承
在巴渝,除夕祭祀祖先是一项庄重而神圣的仪式,承载着子孙后代对先辈的缅怀与敬意。午后,阳光依旧温暖,家族中的长辈便会带领着晚辈,带着精心准备的祭品,前往祖先的墓地。祭品丰富多样,有象征着吉祥如意的猪头,寓意着展翅高飞的全鸡(公鸡),代表着年年有余的鱼,还有各类新鲜的水果、糕点等三牲果品。
到达墓地后,人们先将墓地周围的杂草清理干净,然后摆上祭品,点燃香烛。长辈们神情庄重,口中念念有词,向祖先诉说着过去一年的生活点滴,感恩祖先的庇佑,并祈求祖先在新的一年里继续保佑全家平安健康、人丁兴旺、六畜平安。晚辈们则依次向祖先鞠躬行礼,表达自己的敬意与思念之情。在袅袅青烟中,家族的记忆与传承得以延续,先辈们的精神也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除了前往墓地祭祀,一些家庭还会在家中设立祖先牌位,进行祭祀活动。牌位前摆放着祭品,点燃香烛,家人围坐在一起,向祖先表达敬意与感恩。这种祭祀方式,让祖先仿佛仍在身边,时刻守护着家人,也让家族的凝聚力在这一传统仪式中得以增强。
吃年饭:团圆时刻的味觉盛宴
随着祭祀仪式的结束,一家人便开始忙碌起来,准备丰盛的年夜饭。这顿年夜饭,是巴渝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也是团圆的象征。厨房里,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气,一家人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切菜、炒菜,有的负责包饺子、煮汤圆,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屋子里。年轻媳妇可能会举着手机支架,跟着短视频学做新式腊味拼盘——将熏好的腊肉切片,搭配牛油果和沙拉酱,屏幕里“巴渝年味创新做法”的字幕滚动着,为传统年味增添新花样。
巴渝的年夜饭,菜品丰富多样,每一道菜都蕴含着独特的寓意。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寓意着“年年有余”,寄托着巴渝人民对富足生活的期盼。无论是清蒸鱼的鲜嫩,还是红烧鱼的浓郁,都让人垂涎欲滴。烧白,也就是梅菜扣肉,肥而不腻的五花肉搭配上咸香的梅菜,入口即化,是巴渝人餐桌上的经典菜肴,象征着生活的富足与美满。粉蒸肉,软糯的米粉包裹着鲜嫩的猪肉,香气扑鼻,让人回味无穷,寓意着团团圆圆。还有那热气腾腾的火锅,各种食材在红亮的汤锅中翻滚,麻辣鲜香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这热辣的美食,感受着团圆的温暖。
除了这些传统菜肴,饺子和汤圆也是巴渝年夜饭中的常客。饺子形如元宝,寓意着招财进宝;汤圆则象征着团圆美满,有甜口和咸口之分,满足了不同人的口味需求。在吃年夜饭时,巴渝人还有一些特殊的讲究。比如,吃饭时不能将鱼全部吃完,要留下一部分,以表示年年有余;不能说“完了”“没有了”等不吉利的话,要说“发财了”等吉祥话,一切都图个吉利。
守岁、烧子时香、出行:新年的祈愿与展望
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享受这温馨的时刻。孩子们则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服,拿着长辈给的压岁钱,满心欢喜。压岁钱,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与关爱,用红包包裹着,传递着美好的期许,希望晚辈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顺利成长。爷爷可能戴着老花镜,用视频通话给远方的孙子看刚贴好的电子年画:“你看这会动的福娃,点一下还会说‘恭喜发财’呢。”
守岁的方式也添了新花样。一家人围坐时,不再只盯着春晚,还会点开家庭群里的“云红包”,抢着小辈发的电子压岁钱;孩子们则举着ar眼镜,对着墙上的灯笼扫描,看着虚拟的龙狮从镜片里“跳”出来,在客厅里翻腾嬉戏。
若恰逢邻家有女将嫁,夜里或许会传来隐约的哭嫁声。那哭声并非悲戚,而是带着韵律的吟唱:“我的爹呀我的娘,养我十八年,今朝要离娘,针脚缝进衣,恩情记心上……”女伴们围坐在旁,跟着和声,有哭父母养育的,有哭兄妹情深的,字字句句都是不舍。这哭声里藏着巴蜀女子的细腻——她们用最直白的方式,把对娘家的眷恋说给天地听,也让这场即将到来的婚礼,多了层沉甸甸的人情味儿。
长辈们除了发压岁钱,还会拿出糊好的“包袱”。白纸袋上用毛笔写着先人的名讳,里面装着叠好的纸钱,孩子们好奇地看着,听爷爷说:“这是给老祖宗送‘过年钱’呢。”到了子夜,一家人会到院角画个圈,把包袱放进圈里点燃,火光中,老人念叨着:“祖宗来领钱,保咱全家安。”纸灰随着夜风飘向天际,仿佛真能把思念捎到另一个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年的钟声越来越近,一家人开始守岁,共同等待新年的到来。守岁,是巴渝人对旧年的不舍与对新年的期待,在这漫长的夜晚,一家人谈天说地,分享着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整个巴渝大地瞬间被鞭炮声和烟花照亮,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点燃烟花爆竹,迎接新年的第一缕曙光。
在巴渝的一些地方,还有烧子时香的习俗。人们会在子时(晚上11点至凌晨1点),点燃香烛,向神灵祈福,感恩过去一年的平安顺遂,并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在袅袅香烟中,人们的心愿仿佛被传递到了神灵的耳中,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出行也是巴渝除夕的一项重要习俗。人们会查阅历书,择出吉神方向,备办香烛果品,叫做“花盘”。然后出门走数十步,名曰“出行”,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能够顺顺利利、出行平安。出行时,人们面带微笑,向遇到的人送上新年的祝福,整个街道充满了欢声笑语,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初一至十五,欢乐延续
新年的第一天,阳光洒在巴渝大地,新的一年正式拉开帷幕。从初一到十五,各种传统习俗和活动丰富多彩,让人们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氛围中。
大年初一:禁忌与祝福的开始
大年初一,巴渝人不出门守在家里,一家人享受着难得的团聚时光。这一天的禁忌像老辈人传下的“密码”,藏着对新年的郑重。家里不能扫地、倒垃圾,说是怕“扫走财气”;大人小孩都不能睡午觉,当地人叫“霉睡”,说沾了这习惯,一年都容易犯迷糊;连说话都得捡着吉利的来,打碎了碗要赶紧说“岁岁平安”,吃汤圆时得说“团团圆圆”,要是不小心冒出“完了”“没了”,长辈准会轻轻拍一下脑袋:“重新说,要说‘发财了’哟!”
早晨的第一口吃食必定是汤圆,甜馅的裹着芝麻花生,咸馅的包着鲜肉芽菜,舀在碗里个个圆滚滚。老人看着孙辈狼吞虎咽,会念叨:“吃了汤圆,一年到头都顺顺当当,家人团团圆圆。” 吃过汤圆,就得按规矩“贺节”——先对着祖先牌位鞠躬,再由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小娃娃们穿着新棉袄,笨拙地跪下去,脆生生喊“爷爷奶奶新年好”,长辈们笑得眼睛眯成缝,忙把红包塞到他们手里,红纸包上还印着烫金的“福”字,摸在手里热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