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24章 蜀蚕与蜀绣:千年丝路上的文化长卷
第(1/2)页

在四川盆地温润的雾气中,在岷江与沱江交织的沃土上,藏着一部用丝线编织的文明史诗。从蚕丛氏教民育蚕的古老传说,到蜀绣一针一线勾勒的瑰丽世界,蜀蚕与蜀绣如同双生花,绽放出巴蜀大地独有的风华。当桑林间的蚕匾数量突破三千,当针尖上的丝线延展成万里锦绣,每一片蚕茧都凝结着生命的蜕变,每一缕丝线都缠绕着匠人的匠心,它们共同编织出的,不仅是柔软的绸缎,更是一部流淌着千年时光的文化长卷。而在这片充满传奇的土地上,南充丝绸、广安蚕桑、绵阳盐亭以及乐至等地的丝绸产业,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共同书写着巴蜀丝绸文化的辉煌篇章。那些散落于山川之间的传说故事,更为这份辉煌增添了神秘而动人的色彩,而生态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创新与跨文化对话等元素的交融,则让这份文化长卷拥有了更厚重的底蕴与更辽阔的视野。

一、古蜀桑田里的生命传奇:回溯种桑养蚕的千年脉络

(一)地理馈赠:天赐的养蚕沃土

巴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为种桑养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5 - 18c之间,年降水量丰富,如同上天特意为桑树生长准备的“温床”。尤其是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富含多种矿物质和有机质,极适合桑树扎根生长。而岷江、沱江等水系纵横交错,不仅带来了充足的灌溉水源,还调节了局部气候,让桑树能够茁壮成长,叶片肥厚鲜嫩,成为蚕宝宝最爱的美食。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如同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推开了巴蜀地区种桑养蚕的大门。

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嘉陵江中游的南充,同样有着适宜的地理条件。这里地形以丘陵为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相对均衡。其水系发达,嘉陵江为流经市域的最大河流,境内干流长301千米,众多支流构成丰裕的水系,为桑树生长提供充足水源。土壤类型多样,紫色土分布广泛,约占南充土壤面积的68,这种土壤富含矿物质,肥力较高,非常有利于蚕桑种植。

广安武胜县地处川东北,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6c,年降水量10379毫米 ,为桑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肥沃的土壤孕育出优质的桑叶,使得武胜成为“中国蚕桑之乡”。绵阳盐亭县则处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境内地势起伏较小,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是蚕桑生长的理想之地。乐至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优越的自然环境同样为蚕桑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文明起源:从“蜀”字看蚕桑之源

“蜀”字,是解读巴蜀蚕桑文化的一把钥匙。在古老的甲骨文中,“蜀”字就像一只胖乎乎的野蚕,上面突出的部分,恰似蚕那双圆鼓鼓的大眼睛,生动展现了蚕的形态。后来慢慢演变,在蚕形下面加了个“虫”字,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蜀”。这个字的演变,不仅是文字的发展,更直观地反映出在远古时期,巴蜀人就与蚕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种桑养蚕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在古老的传说中,这种联系从一开始便充满了神秘色彩。相传古蜀第一代君主蚕丛“其目纵”,额头生有纵向双目,能穿透云雾望见千里之外的桑林。在巴蜀大地尚处于蒙昧时,蚕丛率族人在岷山深处发现野蚕吐丝,遂教民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使蜀地成为“蚕桑之国”。如今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双目外凸如柱,正是古蜀人对蚕丛王的神化写照。传说蚕丛死后化为蚕神,每逢春日桑芽萌发,他便化作金色蚕蛾飞临桑园,守护蜀地的蚕桑丰饶。

(三)蚕丛立国:传奇先祖开创养蚕时代

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中,那双纵目凝望的,或许正是古蜀王蚕丛的目光。蚕丛是古蜀时期的第一位国王,传说他是黄帝与嫘祖的后人,有着独特的外貌——眼睛像螃蟹一样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一个高高的“椎髻”,穿着左边斜着开叉的衣服,还总爱披着一件青色的外衣,看起来既神秘又威严。

蚕丛是一位极具智慧和创造力的领袖,他是中国第一个把山上的野蚕变成家蚕的人,堪称养蚕业的开山鼻祖。那时,他带领的部落世代居住在岷山一带,然而山地生活条件艰苦,地域狭窄,不利于大规模发展养蚕事业。为了让族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蚕丛毅然决定率领部族迁徙。他们一路向南,风餐露宿,翻山越岭,沿途留下了蚕崖关、蚕崖石等地名,这些名字至今仍在诉说着那段艰辛的迁徙历程。最终,他们来到了广汉三星堆一带,这里平坦开阔、水土丰美,蚕丛带领族人在这里定居下来,逐渐吞并或同化了当地部落,建立起古蜀王国,并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产业。

在成都金沙遗址的祭祀区,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与蚕相关的玉器。这些雕琢精细的玉蚕,有的蜷曲着像弯弯的新月,有的昂着头,好像马上要飞起来一样。这充分证明,在古蜀时期,蚕已被视为神圣之物,古蜀百姓对蚕神、对蚕丛王怀着深深的尊敬与崇拜之情。

(四)代代传承:从生存技能到文化基因

自蚕丛时代开始,种桑养蚕就在巴蜀地区代代相传,从最初单纯的生存技能,逐渐演变成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郫县的望丛祠,每年清明时节都会举行盛大的赛歌会,当地百姓载歌载舞祭祀望帝杜宇和丛帝鳖灵。传说杜宇教大家种地务农,而鳖灵继承了蚕丛的育蚕之术。庙会上,老人们还会讲述“蚕丛化蝶”的故事:蚕丛去世后,他的魂魄变成了一只金色的蚕蛾,每到春天,这只蚕蛾就会带着蚕卵破壳而出,继续守护着蜀地的桑田。这些传说和习俗,不仅赋予了种桑养蚕神秘的色彩,更让这项事业成为了蜀地人与神灵沟通的神圣仪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先的怀念。

南充的蚕桑文化传承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自周朝始,今南充、西充、南部、阆中等地的蚕丝织物就已成为贡品。秦汉时期,丝绸业成为南充经济支柱,汉代以丝绸代田赋,奠定“丝锦名邦”地位 。唐宋时期,南充丝绸鼎盛,诗人以“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形容其盛况,朝廷将当地绸、绫等十余种产品定为常贡品,果州花红绫还输往日本。

广安武胜县的蚕桑历史同样悠久,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几乎家家户户栽桑养蚕,曾是四川省第三产茧大县。阆中在唐代时,所在的果州、阆州是山南西道重要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巴蜀地区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所产的绢、帛比其他地方的产品厚重,被称为“重绢”,还生产享誉全国的“巴锦”“纱縠”等。绵阳盐亭、乐至等地的蚕桑文化也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发展,当地百姓将种桑养蚕的技艺代代相传,延续着丝绸产业的辉煌。

而在这些传承中,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史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学界多认为“西陵”即在今四川盐亭一带。传说嫘祖在盐亭螺祖山偶然发现蚕茧坠入热水后抽出丝线,遂发明养蚕缫丝之术。她走遍巴蜀群山,教民辨识桑树品种、搭建蚕室,甚至将蜀地的桑蚕种养法传至中原。巴蜀民间至今流传“嫘祖化蝶”的故事:她逝世后,漫天蚕蛾衔着丝缕飞舞,落地化为桑树苗,从此蜀地桑林遍野。盐亭现存的嫘祖陵与嫘祖庙,每年清明都会举行盛大的“嫘祖丝绸文化节”,非遗传承人会身着仿汉丝绸华服,重演嫘祖教民织绸的场景。

巴蜀地区的蚕桑文化,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诠释。古人将桑树喻为“东方神木”,认为其生长与日月同辉,蚕则被视为“天虫”,吐丝结茧象征生命轮回。《淮南子》记载“原蚕一岁再收,非不利也,然王者不畜,为其残桑也”,体现出对生态平衡的敬畏。在南充、广安等地,传统蚕桑种植讲究“桑基鱼塘”模式——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闭环生态链。这种智慧延续至今,现代蚕桑基地通过物联网监测桑叶生长,利用生物防治替代农药,将古老生态哲学与绿色科技结合,展现出可持续发展的东方智慧。

(五)桑蚕人家的四季歌谣

清晨的温江桑园,露水还挂在桑叶尖上,采桑女便挎着竹篮穿梭其中。她们指尖轻挑,嫩绿的桑叶便簌簌落入篮中,动作轻柔得仿佛在采摘云朵。当养殖规模扩大到三千只以上,整个桑园都沉浸在紧张而忙碌的氛围里。

蚕卵孵化时,蚕农们会将蚕种放在贴身的衣襟处,用体温唤醒沉睡的生命。如今,随着养殖数量的增加,蚕房里摆满了整齐的蚕匾,密密麻麻的幼蚕如同黑色的细沙铺满竹匾。为了保证每一只蚕都能健康成长,蚕农们要像照顾婴儿般精心照料。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采桑,采摘的桑叶需经过严格筛选,既要鲜嫩多汁,又不能带有露水。

幼蚕进入“眠食期”后,蚕房里沙沙的进食声愈发密集。蚕农们每隔几小时就要巡查一次,观察蚕宝宝的生长情况。若发现有蚕生病,必须立即隔离,以防传染。为了满足三千多只蚕的食量,桑园的面积也不断扩大,新栽种的桑树沿着田埂延伸,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

到了结茧时节,整个蚕房挂满了白中透黄的蚕茧,远远望去,仿佛繁星坠落人间。此时的蚕农们需要更加小心翼翼,将蚕茧轻轻摘下,放入竹匾晾晒。阳光穿过半透明的茧壳,能看见蚕蛹在其中静静蜕变,仿佛封存着时光的琥珀。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蚕茧的产量也大幅提升,这些优质的蚕茧为蜀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上等原料。

在南充,桑蚕人家遵循四季韵律忙碌。春天期待蚕卵孵化,夏天悉心喂养蚕宝宝,秋天收获蚕茧,冬天养护桑园。广安武胜的蚕农们同样如此,他们精心呵护每一片桑叶、每一只蚕宝宝,将丰收的希望寄托在这小小的蚕茧之中。绵阳盐亭县依托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建设智能蚕桑综合示范区,蚕农们在这里采用现代化的养殖技术,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乐至县与重庆市璧山区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慧蚕桑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当地蚕农积极参与,共同打造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产业带,让蚕桑产业焕发新的活力。

巴蜀民间还流传着“青衣神”的故事。传说蚕丛的继承者“青衣神”常化身为青衣童子,在春日蚕市中指点蚕农。宋代《岁时广记》记载,成都每年二月“蚕市”时,百姓会抬着青衣神塑像巡游,商贩们售卖桑苗、蚕具时,必以丝绸锦缎装饰摊位,祈求“青衣神”保佑蚕茧丰收。老成都的“锦里”之名,便源于三国时期织锦匠人在此聚集,传说他们染制蜀锦时,青衣神曾化雨为墨,让锦缎色彩经久不褪。如今成都文殊院附近的“蚕市街”,虽已无昔日蚕市盛况,却仍保留着以丝绸纹样为装饰的老建筑,诉说着市井与丝绸的千年羁绊。

二、蜀绣针尖上的艺术王国

(一)锦官城里的绣娘传奇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笔下的锦官城,正是蜀绣的发源地。在青羊宫附近的老街巷里,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绣坊。推开斑驳的木门,便能看见绣娘端坐绣架前,银针在指间上下翻飞,丝线在绸缎上开出花朵。

蜀绣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在成都商业街出土的战国船棺中,发现了精美的刺绣残片,其针法之细腻令人惊叹。到了汉代,蜀绣已成为朝廷贡品,“齐纨鲁缟不如蜀锦”的美誉传遍中原。唐宋时期,蜀绣迎来鼎盛,成都出现了“绣楼”“绣巷”,绣坊林立,绣娘如云。

第(1/2)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开局被萝莉召唤,亿万天赋铸无敌穿越:我在大唐当闲王灿烂不辉煌徐先生,我要嫁人了灭元1399借我一缕阳光湘西秘闻月沉星海,梦醒不见炼神鼎贬妻为妾?贤德大妇她掀桌了得仙家传承后,瘸子一路开挂触碰蔷薇花柳病开局,我靠行善续命娘子树敌太多,我被迫上位了修仙:砍树就变强天道之女被读心后,暴君他非要宠我池茵赫连川天道之女被读心后,暴君他非要宠我狩猎1970,从小姨子倒贴开始被渣爹抛弃后,首富爸爸宠翻天农家福女:扮猪吃虎带飞四个哥哥公主,退婚你提的,咋又后悔了?百官之上身份被偷后,住在短命反派手机里娇小姐搬空家产后,挺孕肚去随军你为青梅守身,我改嫁糙汉你哭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