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长河中的艺术涟漪
(一)民间艺术的瑰宝
剪纸艺人的工作室里,剪刀与纸张的对话从未停止。巴蜀剪纸风格独特,既有北方剪纸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剪纸的细腻婉约。其题材广泛,涵盖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民俗风情等。
剪纸艺人无需底稿,随心而剪,剪刀在手中上下翻飞,纸屑纷飞间,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跃然纸上。这些剪纸作品,不仅用于装饰,更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如春节时贴的窗花,寓意吉祥如意;结婚时用的喜花,象征美满幸福。非遗传承人通过走进校园、社区,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门古老艺术。
泥塑艺人的双手,赋予泥土新的生命。巴蜀泥塑以其质朴的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着称。艺人就地取材,将普通的黏土经过捶打、摔揉,变得细腻柔韧。指尖轻压,泥团化作圆润的脸庞;竹片轻划,衣褶纹理自然呈现。
这些泥塑作品,或憨态可掬,或栩栩如生,展现了巴蜀百姓的生活百态。老艺人们用自制的矿物颜料上色,使作品色彩鲜艳,经久不褪。在锦里古街,泥塑艺人的小摊总是围满游客,他们不仅欣赏作品,更被这种传统技艺所吸引。
捏面人艺人的小箱里,装着五彩斑斓的面团。这些面团在艺人手中,经过揉捏、搓捻、塑形,瞬间变成各种生动的形象。从神话人物到卡通角色,从传统戏曲到现代生活,捏面人艺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省级传承人熊家全的作品造型饱满,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他常常在街头表演,一边制作一边讲解,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这门艺术的魅力。孩子们瞪大眼睛,好奇地看着面团在他手中变化,当拿到属于自己的面人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糖画摊前,总是围着一群期待的孩子。糖画艺人将红糖或白糖熬成金黄透亮的糖汁,用小勺舀起,以石板为纸、糖汁为墨,手腕灵活翻转,勾勒出各种图案。
艺人的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糖汁在石板上快速凝固,转眼间,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一条活灵活现的龙便呈现在眼前。画好后,插上竹签,一件既可观赏又能品尝的糖画就完成了。这甜蜜的艺术,不仅带给孩子们快乐,更成为他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二)传统技艺的新生
在茶馆的舞台上,长嘴壶茶艺师是最耀眼的明星。他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造型优美的长嘴铜壶,身姿矫健,动作潇洒。长嘴壶茶艺起源于四川,是一种将泡茶技艺与舞蹈、武术相结合的综合艺术。
表演时,茶艺师们运用\"苏秦背剑童子拜观音\"等招式,将滚烫的开水从长长的壶嘴中划出优美的弧线,精准地注入小小的茶杯,滴水不漏。这行云流水的动作,不仅展示了高超的技艺,更体现了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在现代社会,长嘴壶茶艺走出茶馆,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竹琴艺人怀抱长约一米的竹制乐器,手持简板,坐在茶馆的角落,开始他们的表演。竹琴是巴蜀地区特有的说唱艺术,其唱腔分为扬琴调和中和调等流派,前者细腻婉转,后者质朴浑厚。
艺人通过说唱的形式,演绎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家长里短。简板击打竹琴发出的清脆声响,与说唱声相互配合,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在过去,竹琴是茶馆的\"镇馆之宝\",如今,虽然受众减少,但仍有艺人坚守这门艺术,并尝试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表演,吸引年轻观众。
手工制秤匠的工坊里,摆放着乌木、象牙等材质的秤杆,以及制作秤星的铜片。制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从选料、刨圆、定刀口,到\"定星\",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差错。老匠人们常说:\"秤虽小,可称天地;星不多,能辨人心。\"
在古代,手工秤是商业交易的重要工具,其准确性关系到公平与诚信。随着电子秤的普及,手工制秤逐渐退出市场,但仍有匠人坚守这门技艺。他们不仅制作实用的秤,更将其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向人们展示古人的智慧和商业道德。
盖匠,是建造茅草房的专家。在过去,茅草房是巴蜀地区常见的民居形式。盖匠们凭借一把斧头、一把锯子、一捆竹篾,就能建造出遮风挡雨的家园。他们熟知每种木材的特性,善于利用自然资源。
搭建房屋时,盖匠们先竖起房柱,搭好房檩,再削篾条、铺茅草。每一道工序都讲究技巧和经验。铺茅草时,从屋檐开始,一层叠着一层,用篾条固定,确保防雨隔热。虽然现在茅草房逐渐被楼房取代,但盖匠的技艺和智慧,依然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一)消逝与坚守的博弈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许多老行当面临消失的危机。重庆十八梯改造后,补锅匠老张的生意一落千丈。他那斑驳的\"百年老字号\"木牌,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如今,愿意学习这些传统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因为它们不仅辛苦,而且收入微薄。
然而,仍有一些匠人选择坚守。他们深知,这些老行当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文化的传承。他们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努力让传统技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二)创新与传承的融合
在成都宽窄巷子,90后蜀绣师小林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熊猫、火锅等主题的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她还开设体验课,让更多人了解蜀绣的魅力。这种创新方式,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精髓,又赋予其新的活力。
竹编大师刘先生在乡村办起非遗传承班,教孩子们学习竹编技艺。他希望通过教育,让年轻一代了解和热爱这些传统文化。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对竹编产生了兴趣,这门古老的技艺得以延续。
长嘴壶茶艺师们走出茶馆,在各大文化活动和旅游景点进行表演,将这门独特的艺术推向更广阔的舞台。他们还通过网络平台,分享茶艺知识和表演视频,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
手工制秤匠刘光平受邀到博物馆展示技艺,向人们讲述制秤的历史和文化。他的工作不仅是制作秤,更是传播一种诚信精神。在他看来,手工秤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商业道德,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三)文化认同的觉醒
当人们在博物馆看到精美的蜀绣、在茶馆欣赏长嘴壶茶艺表演、在街头品尝糖画时,一种文化认同感油然而生。这些老行当,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情感的寄托。它们让人们记住乡愁,记住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根脉。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护和扶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巴蜀老行当正在焕发新的生机,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书写着新的篇章。
暮色降临,锦里古街灯火辉煌。虽然剃头匠的铜盆、补锅匠的担子已难觅踪影,但那些老行当所承载的匠心精神,早已融入巴蜀文化的基因。它们如同深埋地下的种子,在合适的时机,终将破土而出,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在时光的长河中,这些老行当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传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