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5章 巴蜀手艺人:指尖流淌的千年光阴
第(2/2)页

蜀锦织造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省建立了蜀锦研究保护中心,对蜀锦的传统纹样、制作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和数字化保护。通过“非遗传承人 + 设计师”的合作模式,开发出一系列高端蜀锦文创产品,还将蜀锦作为文化礼品赠予国际友人,在海外举办蜀锦展览,让蜀锦走向世界。在巴黎的展览会上,蜀锦的绚丽色彩和精湛工艺令外国友人惊叹,可赵师傅却深知,在国际市场的繁华背后,国内蜀锦产业的传承依然面临重重困境。

在成都的宽窄巷子,蜀绣工作室的绣架前,绣娘小苏正用细如发丝的蚕丝线绣熊猫。她的指尖上下翻飞,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见。“蜀绣讲究‘针脚整齐、平齐光亮’。”小苏展示着绣品的背面,“正面的熊猫憨态可掬,背面的针脚也要像排队的士兵一样规整。”

小苏尝试将蜀绣与现代时尚结合,推出刺绣服装、包包等产品。她与设计师合作,将传统纹样进行现代化改良,既保留了蜀绣的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然而,这种创新也面临抄袭、价格竞争等问题。小苏说:“我们既要守护传统,又要在市场中生存,这条路很难,但必须走下去。”她还建立了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提高蜀绣产品的附加值。有一次,小苏辛苦设计的刺绣图案被某快时尚品牌抄袭,这让她倍感无奈,却也更加坚定了保护传统技艺知识产权的决心。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在传承与创新方面不断探索。当地政府组织蜀绣艺人参加国内外各类文化展会,让蜀绣作品亮相米兰时装周、巴黎艺术展等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东方刺绣艺术的魅力。同时,开展“蜀绣大师工作室”项目,给予传承人资金与场地支持,鼓励他们带徒授艺。在职业院校中,蜀绣课程与现代设计专业深度融合,培养出既懂传统针法又具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但小苏发现,即便有了这些支持,愿意静下心来学习蜀绣的年轻人,依旧难以满足传承的需求。

六、金工与画韵:指尖上的别样风华

成都银花丝:银丝婉转绕指间

在成都文殊坊的巷弄里,银花丝老匠人徐师傅的工作室摆满银丝半成品。走进工作室,墙上挂着精美的银花丝屏风,桌上摆放着各种银花丝首饰。放大镜下,徐师傅用镊子夹起细如发丝的银丝,在方寸间编织出牡丹纹样。

“银花丝要经过‘平填’‘垒丝’‘穿丝’等工序,这银丝比头发还细,稍不留神就断了。”徐师傅展示着一件镂空香囊,银丝交织的花鸟图案玲珑剔透,“制作这样一个香囊,需要一个月时间,从设计、拉丝、编织到焊接,每一步都不能出错。”

可高昂的人工成本让这门技艺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为了降低成本,徐师傅尝试采用一些现代化的辅助设备,比如电动拉丝机,但他坚持关键工序必须手工完成。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银花丝得到了政府的专项扶持。成都非遗博物馆设立银花丝常设展区,定期举办大师技艺展演;相关部门还组织银花丝艺人与高校珠宝设计专业合作,将传统银丝工艺融入现代首饰设计,推出轻奢银花丝饰品系列,产品远销欧美市场。

然而,市场的反馈却让徐师傅五味杂陈。尽管银花丝饰品在海外备受赞誉,但在国内市场,人们更倾向于购买价格低廉的机制银饰。有一次,一位顾客在展会上对徐师傅的银花丝作品赞不绝口,可一听价格,便连连摇头离去。徐师傅看着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满心无奈:“难道传统工艺的价值,就这么不被重视吗?”同时,银花丝制作技艺被纳入成都市中小学非遗研学课程,让孩子们从小感受金银细丝间的匠心之美。看着孩子们好奇又认真的模样,徐师傅又燃起了一丝希望。

自贡龚扇:竹扇轻摇藏乾坤

自贡的龚扇工坊内,传承人张大姐正将青竹劈成竹丝,再用牛骨磨得薄如蝉翼。她的工作台边放着一把已经完成的龚扇,扇面上编织着“百鸟朝凤”的图案,竹丝细密均匀,图案栩栩如生。

“这扇子要选头年新竹,经过煮、晒、烤、刮等二十多道工序。”张大姐介绍道,“编织时,要根据图案的需要,将竹丝染成不同的颜色,每一根竹丝的走向都要精心设计。”

但现在年轻人耐不住性子,这门手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贡龚扇受到重点保护。当地政府在自贡彩灯公园旁设立龚扇传习所,免费提供场地与材料,鼓励年轻人学习。同时,推出“龚扇 + 彩灯”的文创组合,将龚扇的编织技法融入彩灯装饰,开发出微型龚扇彩灯挂件,成为旅游热门商品。

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龚扇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其精湛工艺令世界惊叹,也为这门技艺的传承注入新活力。然而,张大姐却有自己的忧虑。传习所里,来学习的年轻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真正能坚持下来,掌握核心技艺的少之又少。“龚扇制作太耗时间和精力,现在的孩子很难沉下心来。”张大姐抚摸着手中的龚扇,眼神中满是担忧。

绵竹年画:浓墨重彩绘人间

而在绵竹年画村,画师李大哥正用自制的矿物颜料为年画上色。“这朱红要用朱砂,石绿得磨孔雀石。”他的年画色彩鲜艳浓烈,线条粗犷豪放,《老鼠嫁女》的作品中,拟人化的老鼠穿着传统服饰,充满民间趣味。但随着印刷品冲击,手工年画销量锐减,李大哥只能靠政府扶持和旅游订单维持生计。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地政府实施“年画振兴计划”,建立年画博物馆,收藏历代精品;举办“绵竹年画节”,开展年画创作大赛、民俗巡游等活动,吸引数十万游客参与。同时,推动年画数字化保护,将传统年画纹样转化为数字资源库,并与游戏公司合作,让年画元素融入古风游戏场景。

在国际传播方面,绵竹年画受邀参加“欢乐春节”海外文化交流项目,在纽约时代广场、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等地展出,让世界看到中国民间艺术的绚丽多彩。可李大哥在创作时,常常陷入沉思。虽然年画在国际上获得了关注,但在国内,愿意购买手工年画,了解其文化内涵的人还是太少。“机器印刷的年画又便宜又快捷,谁还愿意花大价钱买我们手工画的?”李大哥的话语中,满是心酸与不甘。

七、陶韵瓷魂:泥土里的岁月窖藏

隆昌土陶:窑火淬炼的时光印记

在四川隆昌的土陶作坊里,72岁的老匠人刘德全正将当地特有的黏土反复揉捏。他的手掌布满老茧,却精准感知着泥土的湿度——这是几十年与陶土打交道积累的经验。“土陶讲究‘看天吃饭’,”刘德全一边将泥团置于陶轮上,一边说道,“湿度不对,烧出来的陶器就会开裂。”陶轮飞转间,他的双手如同指挥家,将泥团塑造成古朴的酒坛。

隆昌土陶的制作需历经揉泥、拉坯、雕刻、烧制等二十余道工序。雕刻匠人会在半干的陶坯上刻画牡丹、祥云等图案,刀锋游走间,泥土的沉闷被赋予灵动的生命。然而,随着工业化陶瓷的冲击,手工土陶产量锐减。当地政府将其列入非遗保护名录后,不仅建设了土陶文化产业园,还定期举办创意大赛,吸引年轻人将现代设计融入传统技艺。

如今,一些隆昌土陶作品被摆进了一线城市的美术馆,古老的技艺正焕发新生。但刘德全却高兴不起来。他看着空荡荡的作坊,曾经这里有几十号人忙碌,如今只剩下几个老伙计。“年轻人都觉得这行又脏又累,挣不到钱,不愿意干。”刘德全叹息道,“就算作品进了美术馆,没人传承,又能坚持多久呢?”

广元白花石刻:石上雕琢的水墨山河

在广元的白花石工坊,匠人张敏正对着一块灰黑色石料凝神观察。石料中天然的白色晶脉蜿蜒如河,她早已在心中构思好一幅“雪山寒松”的图景。拿起刻刀,张敏的动作轻缓而坚定,随着石屑簌簌落下,远山、近松、寒江在刀下渐次浮现。

白花石刻以当地龙门山脉特有的白花石为原料,石质细密,黑白分明。艺人需巧妙利用石材纹理,通过浮雕、镂空雕等技法,将山水、人物凝固于石上。一件精品的诞生往往耗时数月,从选料、构思到雕刻,每一步都考验着匠人的耐心与审美。作为省级非遗,当地中小学已将白花石刻纳入美育课程,部分艺人还与家居品牌合作,开发出台灯底座、镇纸等文创产品,让这项技艺走进现代生活。

但张敏在创新过程中也遇到了难题。与家居品牌合作的产品,在市场上的销量并不理想。“可能大家还不太了解白花石刻的价值,觉得这些文创产品价格偏高。”张敏有些沮丧,“我们既要保证工艺的精湛,又要考虑成本,真的很难。”

八、针舞霓裳:布帛间的民族史诗

彝族刺绣(凉山地区):彩线绣就的文化图腾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火普村,35岁的彝族绣娘阿呷莫正端坐在屋檐下,手中银针如蝶翼翻飞。她的绣布上,火镰纹、羊角纹与艳丽的色块交织,诉说着彝族先民的狩猎与迁徙故事。“我们彝族女孩从七八岁就跟着妈妈学刺绣,”阿呷莫笑着展示自己的嫁衣,“这些纹样是长辈传下来的,每一针都带着祖辈的祝福。”

彝族刺绣以红、黄、绿、黑为主色调,针法丰富多样,平绣、锁绣、盘绣交替运用。绣品不仅装饰着彝族同胞的服饰,更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信仰。为了让这门技艺走出大山,当地政府成立了刺绣合作社,邀请设计师将传统纹样与现代时尚结合,推出民族风服饰、箱包。

阿呷莫的作品曾登上纽约时装周,当彝族刺绣的绚丽色彩惊艳世界时,她知道,这一针一线的坚守,终于有了更广阔的天地。然而,回到村里,阿呷莫却发现,愿意学习彝族刺绣的年轻女孩越来越少。“她们觉得出去打工挣钱更快,不愿意花时间学刺绣。”阿呷莫无奈地说,“可如果没人学,这些祖辈传下来的纹样,以后就再也见不到了。”

九、舌尖匠心:五味里的非遗传承

郫县豆瓣制作技艺:时光酿就的川菜之魂

深秋时节,郫县的豆瓣作坊里弥漫着浓郁的酱香。58岁的制曲师傅周文斌正赤脚踩制豆瓣曲,“这一步叫‘踏曲’,力度要均匀,才能让曲块发酵得恰到好处。”他身后,上千缸豆瓣在阳光下泛着红褐色的光泽,辣椒与蚕豆的香气混合着阳光的味道,仿佛凝固了整个秋天。

郫县豆瓣的制作需历经选料、发酵、翻晒等30余道工序,一缸优质豆瓣至少要陈酿三年。翻晒师傅每天凌晨就要查看豆瓣状态,根据天气调整翻晒时间。作为国家级非遗,郫县豆瓣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引入现代化生产线提升产能。

如今,小小的豆瓣不仅是川菜的灵魂,更远销全球,让世界尝到了地道的“中国辣”。但周文斌却对现状充满担忧。现代化生产虽然提高了产量,可传统工艺的精髓却在逐渐流失。“有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加快生产速度,省略了很多关键步骤,做出来的豆瓣根本没有传统的味道。”周文斌皱着眉头,“这样下去,郫县豆瓣的金字招牌可就砸了。”

保宁醋传统酿造技艺:窖池里的微生物诗篇

在阆中古城的保宁醋老作坊,酿造师傅李建国揭开窖池的木盖,一股醇厚的酸香扑面而来。“这窖池有三百多年历史了,”他用木勺舀起醋醅,“里面的微生物就是我们的‘活宝贝’。”保宁醋采用固态分层发酵,以麸皮、小麦、大米为原料,经制曲、发酵、淋醋等工序,酿造周期长达一年。

每一代保宁醋匠人都守护着独特的“醋药”配方——这是决定醋风味的关键。李建国的师父曾说:“酿醋如酿酒,要敬畏时间,更要懂得和微生物对话。”作为国家级非遗,保宁醋在坚持古法酿造的基础上,开发出保健醋、醋饮料等新品。

当年轻人捧着酸甜可口的醋饮时,或许不会想到,这小小的一瓶里,藏着千年的酿造智慧。但李建国在创新过程中也面临挑战。市场上各种打着“保宁醋”旗号的劣质产品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保宁醋的品牌形象。“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坚持传统工艺,可那些劣质产品却以次充好,消费者分不清真假,最后受损的还是我们这些坚持传统的匠人。”李建国满脸无奈。

暮色漫过巴蜀大地,竹编的沙沙声、糖画的拉丝声、雕刻的凿击声、漆器的打磨声、织机的机杼声,还有银花丝的编织声、龚扇的打磨声、年画的上色声,陶轮的飞转声、绣针的穿梭声、豆瓣的翻晒声、醋醅的发酵声……渐渐融入万家灯火。这些手艺人,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在工业化浪潮中筑起一道温暖的堤坝,让古老的技艺在时光长河中永不干涸。他们指尖流淌的,不仅是精湛的手艺,更是对土地的深情、对文化的坚守,以及对匠心最虔诚的守望。

然而,现实的困境如同阴霾,始终笼罩着这些传统技艺。传承人的青黄不接、市场的冲击、创新的艰难,每一个问题都像沉重的巨石,压在这些手艺人的心头。但他们依然选择坚守,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技艺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巴蜀大地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珍贵记忆。当我们触摸那些带着体温的手工艺品,触摸到的,是巴蜀大地跳动千年的文化脉搏,也是传统与现代碰撞中,不灭的文明星火。从非遗名录的申报到传承人的培养,从技艺的数字化保护到国际舞台的传播,每一项努力都在续写着巴蜀非遗的传奇,希望有一天,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瑰宝,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世界看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生生不息。

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都在看:一场车祸,我喜提妻女一双?枭龙出山被全家合谋杀害后,我重生了玄幻:你管这叫武功?国宝竟是我自己科技强国:国宝竟是我自己林阳王欣欣科技强国:国宝竟是我自己三角洲行动:拐一只麦小鼠回家结婚十年,妻女厌我,离婚后我炙手可热官运亨通:美女姐姐为我开路!综影视:这个配角不服管逐出家门后,我成了魔道巨擎精医术,通兽语,八零这活寡我不守了!重生1975:从钢厂大院开始我在星际重著山海经灵鼋天尊传拒召我入队?联手大姚纽约封神!全家背刺,唯有自己暴富才最香开局逼我替兄参军,拒绝后打猎养妻!天赋系统带我飞自在真仙壬祖传父子都选真千金,这婚不离也得离刚入伍唯唯诺诺,升团长一路横扫恨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