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但凡来崔清漪这里找门路的崔清漪都提了一嘴,至于听不听得进去就全在个人了。
因着官府征召的民工人数众多,在崔家的茶楼竣工后不久官府负责建造的集市也到了尾声。
随着越来越多的商队从陆路或是水路抵达东平县,再看官府几乎是日夜不停的在街上和码头巡逻,崔清漪便知道洋人的商队怕是快要到了。
如果不对照历史上外国人对种花家犯下的罪行,崔清漪倒是挺欢迎洋人商队的到来的。
毕竟按照之前菲力商队的情况就知道此时国外的工业正在飞速发展,若是大晋能从中学习到一些都有不凡的意义。
不过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大晋朝廷似乎对洋人自有安排,崔清漪也就不庸人自扰了。
这次东平县聚集大晋各地的商人,崔清漪已经准备好了大干一场。
东平县的大街小巷一连十几日都处于一种微妙的兴奋状态,不管是本地的百姓还是外地来的商队都在翘首以盼,如今东平县即将迎来洋人商队的消息已经不是秘密了。
作为已经和洋人打过一次交道的本地人,东平县百姓莫名有种优越感,就连街边摆摊卖米糕的大娘都十分愿意和来往的人聊上两句。
“哦,你说那洋人啊,长得可奇怪啦,那头发五颜六色的。”崔清漪路过听了一嘴,五颜六色的着实有些夸张了。
有些从远地方来的商队是没见过洋人的,一听这话顿时惊呼声一片,“头发竟然还有五颜六色的,那得多难看。”
大娘摆摆手,一副你没见过世面了吧的模样,“哎,那洋人皮肤可白可白,就是那男人配上红色金色的头发都好看,这次来了你们可要好好看看。”
大娘的话更是勾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心,男人,长着红色金色头发的男人还好看,那得是个什么模样。
东平县里人多了,崔清漪日常就不好带着大狗出街,不是怕旺财伤人,主要是她以前也没发现这古代人也能这么热情奔放,就在前一天旺财上街差点被人摸秃了,还有不少人直接拦住崔清漪说要花大价钱买旺财,让崔清漪割爱的。
崔清漪割什么割不了一点。
为了躲避涌向旺财的众多狂蜂浪蝶,崔清漪索性将旺财留在家中,她打算直到东平县的热闹散了,否则是不会再带旺财出门的了。
虽然崔清漪也很想放下所有事融入街上热闹的氛围,但她现在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
茶楼开业除了准备表演的戏班子和毛琳,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准备。
小到煮茶用的茶壶,喝茶的茶杯,果盘,大到茶楼里的跑堂小二这些事都需要崔清漪亲自盯着,当然让其他人盯着也不是不行,但就是蒟蒻崔清漪也不能保证她能不能完全领会到她真正的想法。
这间茶楼可以说寄托了崔清漪许多不能宣之于口的相思,所以她愿意为之辛苦奔波。
崔清漪在县城的官窑里定制了一套茶楼专属的茶具,泥炉,这炉子是留着等冬日在用的。
夏季天气炎热,这个时代又没有空调,就还是在后厨统一煮茶,等到东平县第一场大雪来临,崔清漪觉得她准备的围炉煮茶工具就可以上了。
届时三五好友围坐一起,欣赏着窗外的雪景,桌上是咕嘟嘟冒着热气的茶壶,大家聊着天听着戏,这日子想想都惬意。
胖丫娘跟着自家姑娘到女学的时候十分的紧张,“崔先生没说找我来是什么事,你是不是在学堂里调皮了?”
人生中第一次被学堂里的夫子请,胖丫娘就怕孩子调皮惹了师傅生气。
胖丫自豪的摆摆手,“娘,您就放心吧,我才没有调皮师傅可喜欢我了。”
崔清漪找胖丫娘来是想问问胖丫娘愿不愿意到她的茶楼里管着后厨的活计,她虽然没和这个妇人有过多的相处,但之前学生们摆摊的时候,胖丫娘掏出铜板给自家姑娘撑场面的场景崔清漪至今记忆犹新。
且胖丫在学堂的这几个月,崔清漪对这个姑娘的印象很好,性格开朗大气不记仇,做起事来又小心细致,颇有些大师姐的气质。
从她身上就能看出来胖丫娘绝对也是个有大智慧的人,所以茶楼需要人手的时候崔清漪第一个想到了胖丫娘。
听完了崔清漪的话,胖丫娘震惊的瞪大了眼睛,“崔师傅,您刚刚说的是真的,我真的可以到您的茶楼里去干活?”
胖丫娘和东平县的大多数妇人一样,平日里靠着做些零碎活计贴补家用,她怎么也没想到崔清漪竟然会主动找上她。
崔清漪笑着点点头,“我看胖丫是个干净利索的丫头,想来都是您用心教导的结果。
我在东平县没什么亲戚朋友,胖丫又是我的学生咱们之前有这层关系在,您来我这里做工就是自己人,后厨都是煮茶和做吃食的地方,有个信得过的人帮我看着我才放心。”
虽说是茶楼,但大家进来听戏听说书,一坐就是一个时辰两个时辰的,这期间肯定要供给果盘小菜,厨房是十分有必要的。
听崔清漪这么说,胖丫娘一时激动到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她们就是最普通的老百姓,完全没想到会被姑娘的师傅这么看重。
胖丫娘也是个爽朗性子,几乎没怎么考虑就答应了下来,“哎崔师傅,既然您看得起我,愿意将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我,我保证一定好好干,帮您守好后厨。”
崔清漪也很高兴,“哎,那今后可就拜托您了,既然以后咱们就要在一起共事,也不好一直胖丫娘胖丫娘的叫您,您贵姓?”
胖丫娘笑的眼睛都眯成一条缝,心里直感慨,这崔师傅不愧是有本事的人,这说话怎么就这么好听。
“我娘家姓田,您叫我田嫂子就成。”
后厨定下了田嫂子,只需要再找两个帮厨即可。
至关重要的是前面的跑堂伙计,崔清漪直接让人在城外茶楼贴了招工启示,她准备挑一天的时间专门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