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每日雷打不动的功课,就是背着手,像巡视自家领地一样,在西市一号主干道上溜达两圈。每当看到路人对着“崔氏造”的石碑指指点点、交口称赞时,他那张老脸上的褶子都能笑成一朵菊花。
五十万贯!花得太值了!
这哪里是修路?这分明是给崔家立了一座横贯长安的功德碑!太子殿下这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简直是天纵奇才!
与他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太原王家的王枳。
东市那条被他以八十万贯天价拿下的主干道,如今依旧是长安城最繁华的所在。王家商铺的流水,三个月翻了三倍不止。王枳现在看谁都笑眯眯的,逢人便说:“有空来我们王家路坐坐。”
有了崔、王两家的珠玉在前,那些当初没抢到好地段的商贾世家,肠子都悔青了。他们现在天天盼着太子殿下能再搞点新项目,他们保证,就算砸锅卖铁也得第一个冲上去。
……
太极殿。
李世民最近心情很不错,甚至连看那些言官都顺眼了不少。
“陛下,太子殿下求见。”王德轻声通报。
“让他进来。”
李承乾晃晃悠悠地走进大殿,手里还拿着一卷图纸。
“阿耶,你交代的事儿,儿臣办妥了。”他将图纸在龙案上展开,赫然是一份详尽的《大唐商税改革草案》。
李世民拿起来草草翻了翻,只觉得头大。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条文和一些他看不懂的表格,什么“增值税”、“营业税”、“累进税率”,看得他眼晕。
“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阿耶,简单来说,就是改变以前那种一刀切的收税方式。”李承乾解释道,“以后,咱们不光按店铺大小收税,更要按他们的流水和利润来收。赚得越多,交得越多,但税率又不会高到让他们伤筋动骨。同时,还要简化流程,严查偷税漏税。”
“此法,既能保证国库充盈,又能促进商业繁荣,还能……打击那些囤积居奇、富可敌国的门阀世家。”
李世民的眼睛眯了起来。前面几条他听得还算满意,最后一条,才是他真正的心头好。
“此事,交由户部和三司会审,拟个最终的章程出来。”李世民将草案放到一边,话锋一转,“长安的路,修得不错。”
“还行吧,主要是水泥好用。”李承乾随口道。
“朕听闻,你把袁天罡给抓去当工匠了?”李世民的语气里带着戏谑。
“阿耶,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抓呢?那叫‘请’。”李承乾一本正经地纠正道,“袁天师现在可是我们皇家工程院的首席规划总工程师,忙得很,连算命的工夫都没了。”
李世民被他这番话逗得哈哈大笑。
笑声过后,他忽然站起身,说道:“走,随朕出去转转。”
半个时辰后,一辆不起眼的马车行驶在新修的朱雀大街上。
李世民掀开车帘,看着窗外焕然一新的长安城,久久无语。
宽阔、平整、干净。
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道路之下,是能让城市永绝内涝的排水系统。道路之上,是川流不息的商旅和百姓安居乐业的笑脸。
他甚至看到,在一些坊市的空地上,一群半大孩子正围在一起,跟着一位穷酸秀才大声地念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那是太子搞出来的“义务教育”试点小学。不要束修,不分贵贱,只要是适龄的孩童,都能入学堂,识文断字。
李世民的眼眶,忽然有些湿润。
这,才是他梦寐以求的盛世气象啊!
“高明,”他放下车帘,声音有些不自然,“这些……你是如何想到的?”
“想出来的?”李承乾撇了撇嘴,“阿耶,这些东西,不是想出来的,是算出来的。”
“算出来的?”李世民一愣。
“对。”李承乾靠在车壁上,懒洋洋地说道,“修路要花多少钱,能带来多少商业增益,国库能增加多少税收;办学堂要投入多少,未来又能培养出多少能工巧匠、账房先生,为大唐创造多少价值……这些,都是一笔笔账。”
“以前,咱们治国,靠的是经验,是圣人经典。但现在,儿臣以为,咱们更应该相信数字。”
“数字,是不会骗人的。”
李世民沉默了。
“相信数字”,这四个字,颠覆了他数十年来根深蒂固的认知。
他看着眼前这个侃侃而谈的儿子,眼神复杂。
这个儿子,正在用一种他完全无法理解,却又颇有成效的方式,改变着大唐,改变着世界。
马车缓缓停下,前方,一片巨大的工地出现在眼前。
数以万计的民夫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一座座恢弘的建筑已经初具雏形。
那里,便是“大唐皇家大学”的选址。
李承乾掀开车帘,指着那片工地,对李世民笑道:“阿耶,路修好了,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儿臣要为大唐,培养出无数会‘算账’的人才。”
“有了他们,我大唐的铁骑,将踏遍四海。我大唐的龙旗,将插满八荒!”
阳光下,少年太子的脸上,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自信与豪情。
李世民看着他,许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
“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