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的目光扫视着大殿中的每一位大臣,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他缓缓开口,声音在大殿中回响,如同历史的洪流在推动着时代的变迁。
“即日诏告天下,解除海禁。大明的子民们,只要正当的交税收,应当都有权利去探索海洋,当然,风险自负。这世间日月所照皆是我汉土,那巨大的海洋,同样也该是我大明的,所有的都该是我大明的!”
大臣们闻言,脸上露出了震惊的神色。原来,老朱的野心,远不止他们所想的那样只在近海附近。
应天这边老朱开了大朝会定了全面开放海禁一事之时,唐家铺这边的工匠们对于一件东西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还记得之前那个唐仨仁做出来的玩具——铁筒传声吗?
唐家铺的铁筒传声装置,最初只是唐仨仁让工匠们弄出来作为孩童的玩具,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工匠们发现其原理竟然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然后夜以继日地进行试验,试图将声音传递得更远、更清晰。
要知道唐家铺的工匠很多都是元末时期有幸活下来的,对于唐家铺让他们搞研究这件事情,那干劲不是一般的大。
最关键的一件事,唐家铺没有青楼,戏子什么的在这里也没有生存空间,这是最开始的时候唐仨仁严格让罗四盯死的,不管你在大明的身份有多高,想在唐家铺玩那什么“声色犬马”之类的手段,门都没有。
或许有不少人理解不了,穿越者怎么能这么搞?青楼也是一种地方上的文化——狗屁的文化,自古婊子无情戏子无义,老祖宗们一直说的可不能忘。
“黄”这东西看着对普通老百姓很“友好”,实则可怕至极,所谓“饱暖思哪啥”,人一旦进入富足的日子,铁定会想那些事的。
而一旦成天想的就是那些事,工作还要不要干了?精神食粮唐仨仁早给唐家铺的人想好了,唐家铺活动中心了解一下。打牌什么的都弄出来了,当然是严禁私底下赌博的。
唐家铺活动中心的成立,不仅为居民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成为社区凝聚力的象征。这里不仅有宽敞明亮的活动室,还有各种兴趣小组,琴棋书画一样不少,君子六艺啥的肯定是要配齐的,另外再加一些话剧啥的。老人们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交流的平台。
这不又间接促进了唐家铺人口的正常增长?
唐家铺的普通工匠们才需要搞搞生产,厉害些的有一技之长的多去搞研究了,对于那传声筒,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调整,他们终于在铁筒的内部涂上了一层特制的蜡,这种蜡能够减少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损耗。同时,工匠们还发现,通过调整铁筒的长度和角度,可以更有效地集中声音,使其传播得更远。
这一发现让唐家铺的工匠们兴奋不已,他们意识到,这项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军事通信,还可以用于民间的日常交流。于是,他们决定将这一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向罗四说了。
罗四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赶紧跟唐仨仁说了,唐仨仁二话不说,让唐家铺的“村民协商会”直接就拨付奖励,参与科研的人人有份。
“在唐家铺,你们要尊重的,不能只是那些文人雅士,凡是对唐家铺甚至对大明有贡献的,不论身份如何,通通有奖。”
工匠们不负所望,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制造出了第一批真正便宜的远距离传声筒,这些传声筒不仅能够将声音传递数里之遥,其造价也大大降低了下来。
其实这东西在之前已经弄了一批出来用于军事上,在边疆和海防要塞部署这些传声筒,使得军队之间的通讯更加迅速和准确,只不过那一批的造价高了些,唐仨仁直接半卖半送给了老朱。
“除了这样东西,蒸汽机的运行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再有就是在火药上面”
罗四在跟唐仨仁说这事时,明显犹豫了一下,唐家铺本身可不是什么厉害的生产基地,这都快成兵工厂了。
罗四顿了顿,深吸了一口气,继续说道:“还有就是纺织机,有了蒸汽机的应用,现在织布的速度比以前快了好几倍,质量也有了显着的提升。”
唐仨仁微微点头,目光中带着赞许。罗四本身只是一个小小的地主,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好在唐家铺的年轻一辈人经过这几年的成长,基本上都可以派上用场了,再过些年罗四也可以退下来休息了。
唐家铺虽然不是什么大型的生产基地,但凭借着这些技术革新,加上老朱的重视,把唐家铺当成半个兵器生产地也没多大毛病。
要知道那些新式大炮新式火枪啥的,很多就是从唐家铺生产出来的。
“火药方面的事,让朝廷那边的人多盯着些,我们唐家铺只出技术,具体管理方面的事情,还得让老朱放心才对。”
唐仨仁终于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肯定,“你也知道,老朱这家伙疑心病都比较重,如果不是他的人看着,他是万万不会放心的,当皇帝的都有这样的毛病”
罗四一阵心惊胆战的,这样的话是他这么一个小小的罗四能听的?
罗四连忙点头,额头上已经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他深知自己只是一个地方上的小人物,能够参与到这样的谈话中来已经是莫大的荣幸,更别提听到这些关乎朝廷大事的秘密了。
他小心翼翼地擦去汗水,低声说道:“是,是,我明白的侯爷,一定会把火药方面的事情盯紧了。”
唐仨仁满意地点了点头,目光中透露出对罗四的信任和赞赏。他知道,虽然罗四是个小地方,但帮唐家铺的老百姓做事时颇为靠谱。
“好了,你先回去吧。”唐仨仁挥了挥手,示意罗四可以退下了。罗四如蒙大赦,连忙转身快步离开了唐家院子。
接下来的日子,唐仨仁算是穿越以来这么久真正的当了一个“闲人”,整个唐家铺的工业生产什么的都按部就班进行,根本不需要他去操心。
更何况,倭国没了,唐仨仁此时的想法是就这样当个闲散侯爷,什么都不管,天天陪着肖伊人,带着两个小娃娃在唐家铺安逸的生活下去就行了。
偶尔,他会与肖伊人一同漫步在唐家铺的街头巷尾,看着那些忙碌的工匠们精心打造着各式各样的武器和器械,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自豪感。毕竟,这些新式的大炮和火枪,正是他一手推动生产的,它们不仅改变了唐家铺的面貌,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大明王朝的军事力量。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近三年之久,转眼洪武十三年了,在三年前徐达带着人差不多打下了大半的亚欧大陆的地方,回来后就待在应天休整,整个大明在经过这三年的稳步发展,没有继续对外面扩张。
老朱的二子三子都到了就藩的年纪,经过之前唐仨仁的“改造”,这两位藩王都被封到了北边去了,想来这一世会有一个不错的结局。
三年时间,老朱能够看到整个大明的发展速度快到了一个令他咋舌的地步,果然,唐仨仁有句话没有错,对老百姓,身为帝王或者管理者,只需要做两件事。
一件事就是保证他们不会因为一些天灾什么的出现饥饿,还有一件事就是严格制定好朝廷法度,并且从上到下所有人都必须遵守。
这两件事只要做好了,自然能够拥有了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大明昌盛不衰这三件真正好事的基础。
而其实老朱自上位以来,已经做了一件事——明大诰,虽然这东西还有诸多方面需要完善,但也算是老朱对老百姓们干的一件真大事了。在法度方面,老朱算是下了大力气。他亲自参与修订大明律,确保每一条法律都公正严明,不偏不倚。
同时为了确保百姓不再受饥饿之苦,老朱下令加大粮食储备,鼓励农耕,同时设立灾荒救济机制,一旦有地方受灾,立即调拨粮食进行赈济。此外,他还推行了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如降低田赋、减少劳役等,让百姓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去。
“存了三年的粮食,北边那么宽的地方用来种土豆,现在咱的大明,比之前任何朝代都要强大!”
“三年时间,相关的航海人员也培养得差不多了,大明海军的规模也达到了二十万之数,标儿,你去问一下仁伢子,大航海是不是可以完全开启了”
老朱的话语中透露出无比的自信和豪情,其实这也再正常不过了,我华夏几千年王朝,任何一个励精图治的帝王,最大的梦想不都是“凡日月所照皆为汉土”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