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清本就是受皇帝之命总制军务,自然对金疮这种疾病非常了解。
他深知许多士兵并非在战场上被敌人直接击杀,而是在战后因金疮不治身亡。
当他听到苏晨说他手中的九转还魂丹竟然能够治愈金疮时,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强烈的兴趣。
因为杨一清心里很清楚,如果苏晨的九转还魂丹对金疮真的有效,那么它的价值简直无法估量。
如果苏晨的九转还魂丹确实对金疮之病有显著疗效,那就意味着那些受伤的士兵们将来能够重新回到战场上。
而这些重新回到战场的士兵,由于经历过实战的洗礼,已然可以被称作老兵了。
老兵可是军队中的精锐之兵啊!
一个国家的国力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精锐之兵的数量。
所以,如果九转还魂丹确实可以治疗金疮之症,对于国家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
然而,杨一清转念一想,这药既然名为九转还魂丹,想必其价格定然不菲。
于是,他开口问道:“不知苏大夫您这九转还魂丹售价多少呢?”
苏晨完全没有预料到杨一清会如此直接地提及这个问题,略微迟疑了一下后,他缓缓地回答道:“这九转还魂丹的材料其实并不罕见,只是其制作工艺相当繁复,不仅耗时漫长,而且还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
苏晨顿了顿,接着说道:“正因为如此,这丹药的成本虽然算不上特别高昂,但也绝对不便宜。”
“经过粗略估算,一次完整的治疗大约需要花费二两银钱左右。”
杨一清听完苏晨的这番话,心中暗自思忖起来。
他对大明朝的军丁抚恤情况颇为了解,一般来说,一名普通军丁在战场上不幸阵亡后,其家属所能获得的抚恤金大约在三到五两白银之间。
两相比较之下,用苏晨的药治病更加合算,毕竟杨一清是户部尚书,这个账他不得不算。
事实上之所以会定价二两银子,苏城也是经过一番调查之后定价的。
如果定价太高,那么朝廷绝对负担不起,不会订购自己的药。
如果定价太低的话,那么没有利润,华山派也没有必要折腾。
杨一清迅速在脑海中权衡了一下利弊,对于这九转还魂丹的价格和疗效,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
紧接着,杨一清看向苏晨,追问道:“不知这九转还魂丹的产量如何呢?”
苏晨微微一笑,坦然回答道:“这丹药是我近年来潜心研究所得,目前这配方唯有我一人知晓。”
杨一清闻言,心中已然明了苏晨的意图。
很显然,苏晨向自己提及此药,就是希望通过自己将这些秘药推向市场,从而获取一定的利润。
他担心一旦这种神奇的丹药上市,必定会引起他人的觊觎和争夺。
毕竟,如此珍贵的药物,谁不想据为己有呢?
杨一清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他非常清楚苏晨之所以在他面前特意提及这件事,肯定是希望他能出手相助,为其保驾护航。
不仅如此,杨一清还深知苏晨必定会将一部分利益分润给自己。
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若想得到他人的庇护,自然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尽管杨一清确实是一位有能力的臣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金钱毫无需求。
毕竟,谁会嫌钱多呢?
更何况,此次他只需为苏晨提供合理的庇护,确保其他权贵不会无端骚扰苏晨,便可轻松获利。
更重要的是,能够与苏晨这样的神医建立联系,对于杨一清来说简直是求之不得。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医术高超的神医可不多见。
就这样,两人一个有情,一个有意,一拍即合。
没过多久,他们便在餐桌之上愉快地谈妥了利益的分配问题。
杨一清当场承诺会全力帮助苏晨抵御权贵的干扰,并保证如果苏晨的药品定价合理,他一定会让军队采购此药。
别的地方不敢夸下海口,但在西北之地的这些军队中,杨一清对于采购事宜绝对具有相当大的话语权。
倘若九转还魂丹的效果真如传说中那般神奇,那么后期的发展自然不言而喻。
皇帝和军队高层肯定都会主动要求采购此药。
毕竟,在战场上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不会受伤。
尤其是那些将领们,他们每个人手下都有一批自己的心腹家将。
这些家将可都是将领们耗费大量金钱和精力培养出来的,对他们来说,这些家将就如同自己的左膀右臂一般重要。
可以说,这些家将才是将领们真正的亲信,如果这些将领的家将受伤,这些将领肯定愿意出钱,买药为他们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