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华语引领到外国市场,反响如何?”张北笙先问了句。
戚白霜跟王小花同时摇头。
“反响估计不会太多,华语音乐如果放在外语乐坛上,可能只有10的作品受欢迎。”
这10的数据,没有依据,戚白霜是大致估算出来的。
可能10都是往高了估算。
真正可怕的是。
那些外语音乐一旦引入华语市场,它们那些作品反响会非常不错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
只会出现两个结局。
第一个结局,要么华语市场承受不了外语歌的摧残,分崩离析。
第二个结局,大部分人被淘汰,但神仙打架的时代将会诞生,会出现一些能扛大旗的音乐人。
“所以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王小花问。
戚白霜思考两秒给出答案:“华语歌,大部分歌词的创作,都是建立在文化底蕴上,国外不理解我们这边的文化底蕴,所以华语歌在海外的市场受众有限。”
毕竟国外有些国家,不注重历史。
或者说历史只有短短几十年或者上百年。
这种情况,就会造就一些音乐作品,注重强节奏、强旋律。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明明听不懂外语歌,却爱听的缘故。
先别管能不能听得懂,节奏带感这个优点,就适合很多人听。
王小花听着感觉局势这么严峻:“所以,如果华语市场大量引入外语歌,等待的结果是毁灭性的打击?”
这次不等霜霜姐说话,张北笙率先开口:“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率先发难,扰乱他们的计划。”
“可这很难吧?”王小花都不敢想,究竟有怎样的底蕴,才敢说要向所有外语音乐发难。
音乐这种东西,众口难调,一首质量很棒的流行作品,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
想要完全做到所有观众都喜欢,除非以数量来堆积。
作品数量上来,哪怕再怎么众口难调,总会有一部分歌是观众喜欢听的。
这样一来,就可以靠着数量全面覆盖。
但这个属于伪命题。
作品想要靠数量取胜,首先就无法保证质量。
你想要保证质量,就很难兼并数量。
张北笙闻言,把话题拉到最开始的发展计划上。
“所以我做了那份表格,打算发展自己麾下艺人。”
“咳——”
戚白霜被呛了一下。
还真是打算麾下艺人?
“北笙,这步子,会不会迈得有点大?”
“对。”张北笙认同霜霜姐的想法:“考虑到步子迈得太大容易阴沟里翻船,所以我打算一步一个脚印,先筹备3个月。”
戚白霜:“??”
王小花:“??”
《一步一个脚印》、《先筹备3个月》这几个字,真的能放在一起吗?
怎么听着那么让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