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打仗不仅能收服敌人,还能获得利益,这样的方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
胡大老爷的话引起了皇子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原本只熟悉四书五经和兵法,此刻却对这种新颖的见解充满了好奇。
要说胡大老爷的话对谁影响最大,那一定是朱元璋。
作为开国皇帝,他深知大明的国力尚需提升,面对北元残部等强敌,如何减少损耗成了重要课题。
“我们可以以瓦剌为例,具体分析一下这种策略的实际操作。
”
即便不能完全采纳,但哪怕只是部分借鉴,也比固守旧有的观念强得多。
朱元璋深感困扰的问题,在胡大老爷的讲解下似乎找到了新的解决之道。
“资源争夺并非毫无意义,关键是如何合理利用。
”
在这种局面下,每次大战和出征,朱元璋父子都需要费尽心力去筹划和推动。
‘难道不应该赶紧行动,争取尽可能多的收获吗?’
他想借此机会向这些皇子传递一些理念。
正因如此,经历了元末战乱后,人口已接近警戒线。
‘面对外族,何必讲什么客气?’
胡大老爷没想到窗外还有个人跟着起哄。
各地荒废的良田随处可见,更不用提战争中破坏的水利和农田设施。
毕竟,我们的华夏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太过温和。
但在胡大老爷看来,这让他有些不满。
换句话说,将整个明朝形容为满目疮痍或许有些夸张,但称其为百废待兴则是客观的评价。
“我知道你们现在有些困惑,还不清楚具体步骤。
”
自春秋战国以来,“师出有名”的思想深深植根于读书人和君主心中。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胡大老爷谈起对外策略时显得十分激昂。
这怎能不引起大家的兴趣?
看到一众一脸迷茫,胡大老爷决定直入主题。
既然你们听不太明白,
那好吧!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
这下,本来就对胡大老爷课程感兴趣的们更加兴奋了。
要是早有这样的教学方法,他们怎么会提不起兴趣?
胡大老爷卷起袖子,在背后挂的纸上写下“瓦剌”二字。
接着,画了个圈,旁边画了一个箭头,并写下“情报”两字。
胡大老爷用力点了一下“情报”二字,高声说道:
“我们以往的情报来源是什么?无非是靠跟那些商贾的贸易往来,或从去过那边的商人那里打听到一些零碎消息。
”
“但这方法其实很不可靠!”
“一是你无法选择需要的情报,二是你拿到的情报可能是真的,也可能只是对方用来迷惑我们的假情报。
”
“因此,若要对付瓦剌,我们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情报战。
”
胡大老爷挥动手臂,在“情报”两字的基础上画出三条线,分别标注为“卧底”“反间”“演戏”。
“什么是卧底?大家都懂。
可是为什么要派卧底?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卧底?”
“首先,卧底必须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人选,不能随便派个人过去。
”
“否则,万一卧底做得好却投降了,或者刚进入就暴露了,这都是失败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