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1年股灾以来,港币持续贬值,但去年跌幅较为温和。然而,进入今年7月,随着中英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第二轮谈判陷入僵局,市民信心受挫,随之而来的是股市的小型股灾。此时,吴耀祖成功收购美丽华和金利宝两家公司,也是因市场处于低迷期,竞争较少。
与此同时,市面上已出现抢购潮,多家银行面临挤兑。即便如汇丰这样的大型机构也无法幸免。在这一背景下,吴耀祖参与电视剧《我和僵尸有个约会》选角时,仍能保持镇定。而在中环半山的政府合署内,尤德爵士怒气冲冲,面对的每一个对象都是港岛举足轻重的人物。
港督尤德近期承受着巨大压力,其头上的头发已显稀疏。布政司司长夏鼎基等人负责港岛多项核心事务,却未能平息尤德的不满。
“不到两个月,港元汇率已大幅下跌!即便我不是经济学专业出身,也明白如此贬值必然引发社会动荡。”尤德语气急切,“你们总说这是市场规律,是资本主义运行的结果。我承认这一点,可若任由现状持续,无需北方介入,香港市民就会将我们驱逐。”
他加重语气:“我不愿成为首个被民众唾弃的总督,相信你们也不想承担这样的后果。告诉我,现在该怎么办?”
然而,面对总督的质问,无人应答。尤德深知,除非中英谈判达成实质性进展,否则当前困境无法缓解。而伦敦方面或许也在有意推动港币贬值,企图通过制造混乱迫使对方妥协,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遗憾的是,无论是在第一次还是第二次谈判中,北京方面的立场始终坚定如初。伦敦的策略终将失败。
昔日的日不落帝国风光不再,马岛战争令其昔日辉煌黯然失色。
“今日目睹一桩怪事。”尤德总督语气平静,却难掩疲惫,“近来斐济、玻利维亚和伯利兹等小国纷纷向我们提出申请,在港岛设立办事处。”
“呵呵,真是时机巧妙。之前不闻不问,如今却急着申请。还不是为了吸引投资移民?”尤德冷笑,目光落在布政司司长夏鼎基身上。
夏鼎基虽有外族血统,但他的中文名字早已广为人知。自1962年起便在香港任职,1971年升任财政司司长后,主导制定了香港的金融政策,奠定了港府的理财哲学。即便后来升任布政司司长,他对港府金融政策的影响依旧深远。
港元汇价下跌,尤德自然将矛头指向了夏鼎基。毕竟现任财政司司长曾是他的下属。
面对总督质询,夏鼎基无奈开口:“若要阻止港元进一步贬值,唯有动用港府外汇,回购市场上的港元。”
这本是常规应对之道,但尤德显然不满,“威廉,告诉我,我们还剩多少外汇?”
威廉起身答道:“目前尚存86亿美元及26亿英镑。”
英镑虽汇率稳定,但其国际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如今,除了欧洲及不列颠联邦内部的部分国家,其他国家已鲜少使用英镑。
港岛自然也存有一定量的英镑,不过将其转换为美元并非难事。
“听听!我们的外汇就这么多,全拿出来买港元,就能扭转局势了吗?”尤德转向夏鼎基,冷淡一笑说道。
“不可能。”夏鼎基回答,“而且也不能全部动用。毕竟我们需要保留一部分储备来发行新钞。”
港元的价值依托于政府信誉与外汇储备。
一旦外汇耗尽,港元信用将一落千丈……
若真如此,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若任由港元汇率持续下跌,形势亦不容乐观。
“或许……”夏鼎基见尤德又要发作,急忙开口道:
“还有一种方法,无需动用港府外汇。”
尤德:“说来听听。”
夏鼎基曾在财政司任职多年,奠定港府金融架构,在金融领域仍属权威。
“港府外汇仅一百多亿美元,但香港整体外汇至少达五百亿,甚至更多。”
“当前环境下,本地企业理应有一定规模的美元储备。”
“若能说服他们将美元换成港元,效果定胜过直接用外汇购入港元。”
此法直截了当——通过各种手段促使民间外汇,特别是商界巨头的外汇流入港元市场。
这些民间储备总量远超政府。
如此一来,港府外汇可作为应急之用。
这确是一条可行之道。
但在场每位港府官员都明白,此计实施难度极高。
毕竟连港府自己对未来的信心都不足。
那些富豪和商业巨头为何愿意拿出宝贵的外汇支援港府?难道仅仅是一纸命令就能让他们服从?
这简直荒谬!就连米国都难以做到的事情,港府又怎会有此等能力?
因此,这无疑是港府目前最有效却最难实施的方案。
夏鼎基也是被总督逼得无奈,才提出了这个显而易见却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建议。
“……唉。”
尤德总督叹息一声,他并非无知孩童,自然明白此法可行。
然而,他也清楚,这一方案根本无法落实。
除少数商人外,多数港岛商人都在考虑撤离。
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英资,更是大规模逃离。
仅怡和财团因规模庞大,资产全在港岛,短期内尚未流露撤退迹象。
但这并非因为他们对港岛忠诚,而是体量太大,撤退不易。
英资如此,华资亦然。
除了个别例外,大多数华商同样在大量购入美元、抛售港币。
否则,港元贬值之势不会如此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