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原本应相互支持的影业与院线,如今反而成了彼此的负担。
邵一夫虽已察觉问题,却毫无解决办法。最终,在另一时空里,他也只能选择停产,并将院线出售,专注于电视业务。
与吴耀祖合作拍片并非着眼于构建产业生态,而是为了个人未来的财团发展。实际上,邵一夫对电影有着真挚的热情。在他五十多岁时,已成为巨富,但仍坚持亲自执导或监制影片。六十多岁时入股tvb后,依然常住片场指导工作。若非出于热爱,这样的坚持无人能够做到。
邵一夫倾注心血于邵氏影业与无线电视台,两者对他而言皆不可或缺。
然而,近年来电影行业逐渐衰退,加之小妾屡次劝说发展电视业务,令邵一夫不得不更多地偏向支持tvb。这种倾向导致邵氏影业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大不如前,局面堪忧。
邵一夫仍在犹豫之际,吴耀祖从保镖严军手中接过一袋文件递给他。
\"这是我们公司针对邵氏电影商业状况的调查结果。\" 吴耀祖将文件交给邵一夫。
\"报告显示,自81年底起,邵氏院线便持续亏损至今!特别是去年第三季度,仅一个季度就亏损了400多万港币!\"
\"我知道邵爵士财力雄厚,就算一个月亏400万也能承受。但生意终究是生意,若能脱手亏损项目,我认为您该认真考虑。\"
吴耀祖的话语直白尖锐,让邵一夫原本平静的面容稍显不悦。
邵一夫接过文件夹,却没有打开。因为他无需打开,作为邵氏影业的主人,他对自家公司的现状了然于心。
邵氏电影内部分为电影公司与院线公司两部分。
电影公司还能依靠外地票房弥补亏损,毕竟当时的东南亚及台湾地区仍属电影市场空白地带,港岛不受欢迎的电影在此仍有不错收益。
但院线公司的情况截然不同,影院固定设于一处,无法移动经营。
在最辉煌时期,邵氏院线旗下有大小影院30余家,但多年亏损后,至去年至今,仅剩16家。而这16家中,真正属于邵一夫的仅有11家,其余5家为加盟性质,且多位于繁华地段的大型影院。
五家大型电影院若能获得优质影片资源,每日收益颇为可观。
然而,一旦上座率低迷,因其运营成本远高于其他影院,亏损也会更为显着。
由于邵氏电影业务受挫,其旗下五家加盟影院的管理者正考虑脱离邵氏院线。
面对吴耀祖步步紧逼,邵一夫面色阴沉。
事实上,自今年起,他就有了出售或出租邵氏院线的打算,并于三月透露了这一消息。
无奈当时香江股市与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谷,无人问津。
吴耀祖的过分要求让邵一夫深吸一口气,最终表态:
“我的11家影院,仅租四家龙头影院,其余7家影院连同地皮总计一亿港元售予你。”
吴耀祖几乎被气笑。
若在三年前,邵爵士的报价尚属合理。
但如今房地产价格已跌至三年前的三分之一。
此价无异于掠夺。
要知道,吴耀祖的院线公司已有18家影院,总收购价不足8000万港元。
价格低廉的原因在于,这18家影院多为小型影院,即便规模较大的几间,也仅相当于邵氏中型影院。
多数位置较为偏远。
放映相同影片时,邵氏一家龙头影院的票房可能抵得上吴耀祖三四家。
这并非偶然,吴耀祖虽崛起迅速,但根基尚浅。
相较嘉和与邵氏,前者经营十余年,后者更是二十多年。
吴耀祖缓缓摇头,郑重道:
\"若决定购买,我会全盘接手。邵先生不妨给出一个公道的价格,如今香江唯有我既具备此意愿,又有相应实力购入邵氏院线。”
邵一夫见吴耀祖态度坚决,沉思片刻后提议:
\"邵氏连同旗下四家核心戏院,共计三亿港币转手于你。”
此报价较之前更为惊人!
三亿港币,在当下绝对是一笔巨款!亚视6的股权,通过银行抵押也不过值九百万。
三亿港币足以买下大半个亚洲电视台。
若是几年前或几年后,这个价尚可接受。
然而眼下港岛楼市崩盘,此价格显然过高。
邵一夫此举实则意在让吴耀祖知难而退。
他对电影业仍抱希望,欲暂作观望,伺机东山再起。
吴耀祖装作认真考虑一番后郑重表态:
\"此价便好,交易达成。”
这让邵一夫一时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