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虞整了整衣冠,快步走向前厅。只见袁绍一身素色深衣,腰间只悬一块古朴玉佩,毫无世家子弟的奢靡之气,更显儒雅。他正俯身查看案上地图,听见脚步声立即直身行礼。
“刘公昨夜休息可好?”袁绍语气中带着恰到好处的关切。
刘虞笑着摆手:“本初不必多礼。老夫心中有事,睡不踏实啊。”
袁绍会意,引刘虞到地图前:“绍思虑整夜,对招抚乌桓之事有些浅见,请刘公指点。”
他修长的手指在地图上划出一道弧线:“乌桓分五部,其中丘力居部最强大,若能先说服他们,其余各部必会效仿。”
刘虞眼前一亮:“本初所言极是。丘力居曾在我帐下效力,此人重义气,当年还救过我一命。”
袁绍适时露出敬佩之色:“刘公德高望重,连胡人都愿效死。绍以为,不妨先派使者送信,表明朝廷恩威。”
“正合我意。”刘虞捋须点头,“不过张纯、张举二人”
“此事易尔。”袁绍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很快又恢复温和,“我已命人绘制二人画像,悬赏千金。重赏之下,必有叛徒内讧。”
刘虞看着眼前这个不过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心中感慨万千。
袁绍既有武将的果决,又有文臣的谋略,更难能可贵的是与自己政见相合。他不禁想起昨日卢植的赞誉,果然名副其实。
“本初啊,”刘虞语重心长地说,“若边疆将领都如你这般明事理,何来这许多战乱?”
袁绍连忙躬身:“刘公过奖了。绍不过是遵循"先礼后兵"的古训。若乌桓执迷不悟”他话锋一转,“袁绍随时听候刘公调遣。”
这番话既表明了对刘虞怀柔政策的支持,又展示了军事实力,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刘虞听得连连点头,对袁绍更加信赖。
午时刚过,袁绍亲自陪同刘虞检阅军队。校场上,五千精甲列阵如林,阳光下刀枪闪耀,却鸦雀无声,足见治军之严。
“这是”刘虞注意到一队装备奇特的骑兵。
袁绍解释道:“这是绍特意训练对付乌桓的轻骑,一人三马,可日行三百里。\"他压低声音,\"三日前,这支骑兵刚截获一批运往乌桓的军械。”
刘虞正要细问,袁绍却话锋一转:“刘公请看,那边是强弩营。”
检阅结束后,袁绍邀刘虞登上城楼。远眺北方苍茫群山,袁绍忽然叹了口气:“其实这些军械上都有蓟城官府的烙印。”
“蓟城?”刘虞心头一震,“那不是公孙瓒”
袁绍连忙摆手:“或许是有人栽赃。绍不敢妄下论断。”他越是这般欲言又止,越让刘虞心生疑虑。
三日后,刘虞准备启程前往幽州。
袁绍亲自送到城外十里长亭,临别时奉上一个锦盒。
“此乃塞外特产人参,请刘公保重身体。”袁绍言辞恳切,“乌桓之事,全赖刘公周旋。若有需要,只需一纸书信,绍即刻提兵来援。”
刘虞感动不已,拉着袁绍的手道:“本初真乃国之栋梁。待平定乌桓,定向朝廷举荐。”
袁绍连称不敢,亲自扶刘虞上车。直到车队消失在官道尽头,他脸上的谦恭才渐渐褪去。
“主公,为何不直接拉拢刘虞对付公孙瓒?”一直沉默的武将张飞忍不住问道。
袁绍轻笑:“刘伯安为人迂阔,最恨同室操戈。与其让他为难,不如”他眼中闪过一丝冷意,“让他亲眼看看公孙瓒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