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而她能做的,不过是守好这一方宫室。
椒房殿的日子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孙权的其他妻妾,有的出身江东大族,有的育有子嗣,对这位备受宠爱的步夫人多有不满。
徐夫人仗着母族势力,常在宴会上冷嘲热讽;袁夫人则表面温和,暗中却在孙权面前挑拨。
步练师却从不争宠,每日在宫中读书、作画,或是照顾孙权年幼的子女。
一日,徐夫人因赏赐之事与她起了争执,言语间多有羞辱:\"不过是淮南来的孤女,也敢与我争?\"
步练师静静听完,命侍女端来一盏茶:\"姐姐莫要动气,这是新贡的蒙顶甘露,尝尝可好?\"
她亲手将茶盏递过去,茶汤的热气氤氲了徐夫人惊愕的脸。
这场风波,最终在茶香中平息。
孙权听闻此事,心中对步练师更多了几分敬重。他常对群臣说:\"步夫人贤德,有母仪之风。\"
然而,当立后之事提上日程时,却遭到许多大臣反对。
顾雍等人联名上书,认为步练师出身低微,难以服众。
朝堂上,孙权将奏折重重摔在案上:\"皇后之位,岂是以门第论?\"
步练师得知后,向孙权进言:\"妾身本是乱世孤女,蒙主公垂爱已是万幸。皇后之位,当以社稷为重。\"
她跪在孙权身前,发间的珍珠步摇轻轻晃动,\"若因妾身引发朝堂纷争,才是真正的罪过。\"
孙权握住她的手,眼中满是心疼:\"在我心中,你早已是江东之母。\"
这一年的仲夏夜,步练师在椒房殿的花园中种下一株玉兰。
她望着月光下洁白的花朵,想起淮水畔的那个夜晚。
命运的轨迹,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改变。
当露水爬上花瓣时,她轻声哼起儿时的歌谣,歌声随风飘向宫墙外的茫茫夜色。
黄龙元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
步练师依旧是夫人,却在后宫中享有极高的地位。
她尽心辅佐孙权,教导皇子公主,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
徐夫人病逝后,袁夫人主动请命协助她管理事务,曾经的明争暗斗化作相视一笑。
朝中大臣渐渐改变看法,称赞她\"贤淑有德,堪为典范\",连张昭都在奏章中写道:\"后宫安宁,实乃步夫人之功。\"
然而,长年的操劳让她的身体每况愈下。
赤乌元年的深秋,步练师病倒了。
孙权每日下朝后,都会来椒房殿陪伴她。
看着他紧锁的眉头,步练师强撑着微笑:\"陛下国事繁忙,莫要为妾身耽误了朝政。\"她的手指抚过孙权手背的皱纹,想起初见时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也被岁月刻上了痕迹。
这一日,步练师在病榻上收到兄长步骘从交州寄来的信。
信中说起淮水的变化,说起家乡的故人,还夹着一瓣干枯的野菊花。
她握着信纸,泪水打湿了墨迹。
恍惚间,她又回到了那个金红色晚霞的傍晚,赤脚踩在淮水畔的沙滩上,无忧无虑。
孙权轻轻为她拭去泪水,她却笑着说:\"陛下看,这花和我入宫时戴的一模一样。\"
\"练师,你看。\"孙权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
皇帝手中捧着一枝盛开的玉兰花,花瓣洁白如雪,\"这是御花园新开的,像极了你当年种下的那株。\"
步练师伸出苍白的手,轻轻触碰花瓣,冰凉的触感让她想起淮水的浪花。
她忽然想起周瑜曾说的话:\"江东会是新的开始\",如今想来,这一梦,竟已过了半生。
当夜,明月高悬。
步练师在孙权的陪伴下,永远闭上了眼睛。
临终前,她望着窗外的月光,轻声说:\"能遇陛下,此生无憾只是这玉兰,要麻烦陛下替我照料了\"
孙权紧紧握住她渐渐冰冷的手,泪水滴落在她的衣袖上,晕开一朵深色的花。
步练师去世后,孙权悲痛不已。
他追封她为皇后,谥号\"大懿\",并亲自撰写悼文:\"以仁安内,以贤辅政,虽无后位,实有母仪之德。\"
椒房殿的玉兰依旧年年盛开,却再也不见那个月下吹箫的身影。
每逢玉兰花开时,孙权都会独坐花间,望着满树洁白,想起那个从淮水畔走来的女子,如何用温柔与坚韧,在这深宫中写下属于自己的传奇。
多年后,一位老宫女在给小皇子讲故事时,指着宫墙外盛开的玉兰花说:\"当年步皇后最喜欢这种花了。她虽一生未真正登上后位,却用贤德与温柔,赢得了陛下最深的爱,也赢得了江东百姓的敬重。\"
小皇子仰头望着花朵,月光洒在他稚嫩的脸上:\"那步皇后,一定像月亮一样美吧?\"
老宫女微笑着点头,目光望向远方。
江月依旧,照见千年往事,也照见那段藏在深宫之中,温柔而坚韧的传奇。
晚风拂过玉兰树梢,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被岁月珍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