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黄府,她将后院的工坊扩建,引入蜀地的青铜铸造工艺,整日摆弄着各种零件。
她研制出能自动舂米的木碓,以水力为动力,齿轮传动;改良了灌溉用的旱车,效率提升数倍。
最得意的作品是一只木鸟,不仅能振翅高飞,还能通过机关控制飞行方向,引得荆州名士纷纷前来观赏。
与此同时,襄阳隆中,一位青年才俊的名字渐渐传开。
诸葛亮,字孔明,常自比管仲、乐毅,虽隐居山林,却心怀天下。
黄承彦对这个青年早有耳闻,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便决定将女儿许配给他。
提亲那日,黄承彦对诸葛亮说:\"我有一女,黄头黑发,貌虽陋,然才堪相配。\"诸葛亮听闻,欣然应允。在他看来,女子的才情与品德远比容貌重要。
新婚之夜,红烛摇曳。
月英缓缓揭开红盖头,诸葛亮眼前一亮。
只见她身着素色襦裙,发间斜插一支木簪,虽无珠翠点缀,却自有一番清雅脱俗的气质。
她的眉眼含笑,眼中似藏着星辰,举手投足间透着书卷气。
两人相视而笑,从此携手共度人生。
婚后,诸葛亮家中宾客不断,每次有客人来访,月英都要准备饮食,常常忙得不可开交。
看着妻子疲惫的身影,诸葛亮心疼不已。
月英却笑着安慰他:\"这有何难?\"
此后数月,月英整日泡在工坊里,查阅典籍,绘制图纸。
她参考墨家的机关术,结合实际需求,经过无数次尝试与改进,终于发明出能帮忙做饭的木人。
这些木人动作灵巧,分工明确,有的淘米,有的烧火,有的切菜,将厨房打理得井井有条。
诸葛亮见了这些木人,既惊叹又佩服,从中得到启发,开始研究如何将机关术应用于军事。
而月英也常常与他一同探讨,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
两人在相互切磋中,感情愈发深厚。
在隆中隐居的日子里,诸葛亮与月英常常漫步山林,谈古论今。
春日,他们在桃花树下对弈,花瓣落在棋盘上,化作天然的棋子;夏日,他们在溪边纳凉,月英将自制的机关水车放入溪流,看着水流带动齿轮转动;秋日,他们在枫林间吟诗,月英以落叶为纸,写下对时局的见解;冬日,他们在窗前赏雪,月英用木头雕刻出各种动物,栩栩如生。
月英还会将自己研制的机关玩具送给附近的孩童,看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容,她心中满是温暖。
然而,乱世之中,又有谁能独善其身?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当刘备第三次踏入草庐时,月英正在后院研磨草药。
她听见前院传来的交谈声,手中的杵不觉握紧。
望着丈夫眼中燃烧的壮志豪情,她虽满心不舍,却也明白自己的责任。
她默默为丈夫收拾行囊,将亲手缝制的棉衣塞进箱中,又放入自己新研制的提神香囊,叮嘱道:\"此去凶险,万望保重。\"
诸葛亮握住妻子的手,郑重地点了点头。
诸葛亮离开后,月英独自守着隆中草庐,抚养孩子,操持家务。
她将对丈夫的思念化作动力,每日研读兵书,关注着天下局势。
每当收到诸葛亮的来信,她都如获至宝,反复品读,字里行间的牵挂与思念,让她既欣慰又心酸。
她也会在回信中分享家中琐事,附上自己新研制的药方和机关改良方案。
有一次,诸葛亮在信中提到军营中蚊虫肆虐,月英立刻查阅医书,研制出驱蚊香,用蜡纸包好寄往前线。
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
南方气候湿热,瘴气弥漫,许多士兵染上疾病。
月英得知后,心急如焚。
她翻出珍藏的医书,查阅各种药方,又亲自上山采药。
山中雾气浓重,她的衣服常常被打湿,鞋子也沾满泥泞,但她毫不在意。
她在工坊里支起药炉,日夜熬煮草药,反复试验配方。
有一次,为了寻找一种珍稀草药,她险些失足坠落悬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