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指挥若定,巧妙地运用战术,组织士兵轮番攻城。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成功攻破姑墨石城,斩杀七百余人。
班超想要乘胜追击,彻底平定西域,于是上书汉章帝,请求增派援兵。
建初五年,汉章帝拨发减刑罪犯及志愿兵共一千人增援班超。
有了援兵后,班超如虎添翼,先后攻破莎车国,击溃疏勒叛将番辰。
在进攻龟兹的过程中,班超深知仅凭自己现有的兵力难以取胜,于是向汉章帝进言,建议派遣使者招抚乌孙,与乌孙联手对抗龟兹。
汉章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派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
但李邑胆小怕事,走到半路便不敢前行,还向朝廷上书诋毁班超,说他在西域拥兵自重,意图不轨。
班超得知后,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不计前嫌,派李邑继续护送乌孙侍子回京。
此后,班超又多次运用智谋和勇气,化解了西域各国的危机。
他联合疏勒、于阗等国,击败了莎车王的反叛,打通了汉朝至西域的南道;又设计杀死了反复无常的疏勒王忠,彻底消除了隐患。
经过多年的努力,班超在西域的威望越来越高。
他再次对莎车国发动进攻,龟兹王派左将军带领温宿、姑墨等国的军队前来支援。
班超佯装不敌,故意分散兵力,制造出逃跑的假象。
龟兹等国的军队果然中计,纷纷追击。班超趁机秘密召集各部军马,对莎车营地发动突然袭击。
莎车国毫无防备,很快便被班超击败,向他投降。
龟兹等国的军队见势不妙,也纷纷撤退。
这一战,让班超声名远扬,威震整个西域。
汉和帝章和二年,月氏的副王谢率领七万大军进攻班超。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班超冷静分析,认为月氏军队远道而来,粮草供应困难,只要坚守不出,敌人必然会因缺粮而投降。
果然,谢在久攻不下后,粮草逐渐短缺,派人前往龟兹求援。
班超早已料到这一招,提前设下埋伏,截击了月氏的求援军队。
谢见求援无望,只得向班超投降。
此后,龟兹、姑墨、温宿三国也相继投降。
朝廷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驻扎在龟兹国的它乾城。
此时,西域只剩下焉耆、危须、尉犁三国尚未归降。
班超决定乘胜追击,率领龟兹、鄯善等八国军队讨伐焉耆。
在军队到达尉犁边界时,班超派人劝说焉耆三国投降,但王广拒不投降,还拆毁了进国的必经苇桥。
班超毫不气馁,带领军队从水中步行进入焉耆国。
到达焉耆都城附近后,班超假借宴会之名,将焉耆王广与泛抓了起来,并在陈睦旧城砍掉了他们的脑袋送往京城。
至此,西域五十余国全部归降汉朝,丝绸之路再次畅通无阻。
永元十四年,已经七十一岁的班超因年迈体衰,思念故土,上书汉和帝,请求回国。
他在信中写道:“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汉和帝念其功绩,批准了他的请求。
班超带着对西域的不舍和对故乡的思念,踏上了归程。
经过漫长的跋涉,班超终于回到了洛阳。
洛阳城依旧繁华,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但他却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
长期的征战让他身心俱疲,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头发也变得花白。
回到洛阳仅一个月,班超便因病去世。
这位在西域奋斗了三十一年的英雄,带着他的荣耀和遗憾,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但他的事迹,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