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趁着夜色,悄悄渡过护城河,攀上城墙。
城后防守空虚,贾复的部队如神兵天降,迅速占领了城门。
城外的军队见状,立即发起总攻。
敌人被打得措手不及,城中顿时大乱。
贾复趁势指挥军队攻城,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成功攻克了郾城。
此役过后,贾复的威名传遍了四方,敌人闻风丧胆。
然而,在随后的一次战斗中,贾复不幸身负重伤。
一支冷箭射中了他的胸口,他当场昏迷。
刘秀得知后,十分担忧,亲自前往探望。
刘秀握着贾复的手,关切地说:“贾将军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如今却身负重伤,朕于心不忍。”
贾复强忍着伤痛,说:“臣为陛下效命,万死不辞。只要能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这点伤痛算不了什么。”
刘秀被贾复的忠诚和勇敢所感动,下令最好的太医为他诊治。
在太医的精心治疗下,贾复的伤势逐渐好转。
东汉建立后,贾复因战功卓着,被封为胶东侯,食邑六县。
尽管地位显赫,但贾复始终保持着谦逊的品质,从不居功自傲。
在朝堂上,他与其他大臣相处融洽,从不结党营私。
每次朝会,他总是认真聆听其他大臣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也十分谦逊。
贾复深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因此在治国理政方面,他主张休养生息,减轻百姓的负担。
他多次向刘秀进谏,建议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百姓发展农业生产。
刘秀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贾复还建议刘秀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节省财政开支。
这些措施使得东汉初期的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百姓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
此外,贾复还十分重视教育。
他认为,只有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于是,他出资兴办学校,聘请名师授课。
学校不仅教授儒家经典,还开设了军事、天文、地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贾复的努力下,学校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年龄的增长,贾复逐渐意识到自己年事已高,不再适合参与激烈的政治斗争。
而且,他目睹了朝堂上的一些明争暗斗,深感厌倦。
于是,他主动向刘秀提出辞去官职,归隐田园。
刘秀起初并不答应,他对贾复说:“贾将军为国家立下了不朽功勋,如今国家正需要你,你怎能离去?”
但在贾复的多次请求下,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归隐后,贾复回到了家乡,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他在村边盖了几间茅屋,开垦了一片农田,每日读书、种地,享受着田园生活的乐趣。
尽管离开了朝堂,但贾复仍然心系国家和百姓。
他时常关注着国家的动态,从过往的同僚口中了解时政。
当他得知国家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时,脸上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当听闻有地方发生灾荒时,他会忧心忡忡,默默为百姓祈祷。
建武三十一年,贾复病逝,享年五十岁。
刘秀得知后,悲痛万分,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贾复一生南征北战,为东汉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后世,每当人们提起东汉的开国功臣,都会想起贾复的名字,他的忠诚、勇敢和智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奋斗。
在颍川郡郏县,百姓为他修建了祠堂,每逢节日,都会前来祭祀,缅怀这位英雄。
那祠堂里的袅袅香火,诉说着贾复传奇的一生,也承载着后人对他无尽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