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亲自教导士兵如何在高速奔驰的战马上准确地射箭,如何在复杂的地形中灵活作战。
同时,加强对士兵的纪律教育,制定了严格的军规,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他深知,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后勤保障的比拼。
因此,他还大力整顿军队的后勤管理,确保粮草、兵器等物资的充足供应和合理调配。
经过数年的训练和准备,这支军队成为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的精锐之师,为日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李牧的坚守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理解。
朝廷中一些官员认为他畏敌如虎,纷纷上书弹劾他,指责他长期避战,耗费国家财力却毫无建树。
赵王在众人的压力下,召回了李牧,另派将领驻守边境。
新将领上任后,一改李牧的策略,急于建功立业,主动出击。
但由于军队缺乏训练,战术不当,对匈奴的作战特点了解不足,多次被匈奴击败。
匈奴更加猖獗,频繁侵扰边境,百姓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边境的城镇村庄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赵王无奈之下,只好再次请李牧出山。
李牧称病不出,他深知自己的战略不被理解,心中满是无奈和委屈。
赵王亲自前往探望,并诚恳地向他道歉,表达了对他的信任和倚重。
李牧见赵王诚意十足,便提出了自己的条件:“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赵王答应了他的要求,李牧这才再次回到边境。
李牧再次回到边境后,依然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
匈奴多次挑衅,他都不予理会。
匈奴以为李牧还是和以前一样胆小,更加肆无忌惮。
经过几年的养精蓄锐,李牧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对匈奴发起致命一击。
他精心挑选了战车一千三百辆,这些战车经过特殊改造,车辕坚固,车厢配备了强弩和盾牌,既能冲锋陷阵,又能提供有效的防御。
骑兵一万三千人,皆是骑射高手,他们的战马经过严格训练,与骑手配合默契。
勇士五万人,这些人都是军中的精锐,作战勇猛,意志坚定。
弓箭手十万人,他们拥有强劲的臂力和精准的箭术,是战场上的远程打击力量。
李牧对这支庞大的军队进行了详细的作战部署。
为了迷惑匈奴,他故意放出大批牲畜,让百姓在城外放牧,仿佛赵国边境又恢复了往日的松懈。
匈奴见状,派出小股部队前来抢掠。李牧佯装不敌,让匈奴轻易得手。
匈奴单于得知后,以为赵军不堪一击,便率领全部兵力大举进犯。
李牧见匈奴中计,立即展开了预先部署好的战术。
他先以战车部队在前方列阵,阻挡匈奴骑兵的冲击,将匈奴骑兵引入包围圈。
接着,用弓箭手进行远程攻击,密集的箭雨如蝗虫般射向匈奴军队,一时间,匈奴阵中惨叫连连。
最后,派出精锐骑兵从两翼包抄,对匈奴形成合围之势。
匈奴军队顿时陷入了混乱,他们被赵军的突然反击打得措手不及。
在赵军的猛烈攻击下,匈奴军队四处逃窜,互相践踏。
李牧指挥赵军奋勇杀敌,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斩杀匈奴十余万骑,彻底击败了匈奴。
这一战,匈奴元气大伤,在十几年内不敢再靠近赵国边境,赵国边境迎来了久违的和平。
李牧在击败匈奴后,声名远扬。
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赵国上下的一致认可,成为了赵国的支柱将领。
然而,战国的局势风云变幻,赵国面临的威胁不仅仅来自北方的匈奴,还有西方日益强大的秦国。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增强,开始了统一六国的征程。
赵国作为秦国东进的重要障碍,成为了秦国的首要目标。
公元前234年,秦国派大将桓齮攻打赵国,在平阳大败赵军,斩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
赵国上下震惊,赵王紧急召回李牧,任命他为大将军,抵御秦军。
李牧临危受命,率领大军在宜安与秦军对峙。
他深知秦军强大,不可贸然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