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之变成为李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从此,他陷入了权力的旋涡,一步步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秦二世即位后,昏庸无道,整日沉溺于享乐,将朝政大权交给赵高。
赵高为了独揽大权,开始大肆排除异己,朝中许多忠良之士纷纷遭到迫害。
他设计陷害朝中大臣,制造冤假错案,使得朝堂之上人人自危。
李斯虽为丞相,却因沙丘之谋而受制于赵高,在朝廷中的地位逐渐被架空。
赵高深知李斯在朝中根基深厚,始终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只是一时还未找到合适的时机彻底扳倒他。
面对秦二世的暴政和赵高的专权,李斯也曾试图进谏,希望能挽回局势。
秦二世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上,百姓徭役赋税沉重,民不聊生,各地反抗的烽火渐起。
李斯忧心忡忡,他上书秦二世,言辞恳切地指出当前国家面临的种种问题:“今关东群盗并起,此皆陛下急政暴赋、戍徭无已之故。百姓疲于奔命,不堪其苦,遂相聚为盗。陛下当轻徭薄赋,缓刑爱民,以安天下之民。”
在奏疏中,他还列举了历史上因暴政而亡国的例子,希望秦二世能引以为戒。
然而,秦二世早已被赵高迷惑,对李斯的劝谏充耳不闻。
他反而质问李斯:“朕即位以来,盗贼日益猖獗,你身为丞相,却不能加以制止,这是为何?”
赵高趁机在一旁煽风点火:“丞相久居高位,权势日盛,或许早有不臣之心,他对陛下的政令阳奉阴违,才导致局面如此难以收拾。”
秦二世听后,对李斯的不满愈发强烈。
李斯意识到自己处境危险,却仍不甘心坐以待毙。
他与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商议,决定联名上书,再次劝谏秦二世。
他们在奏疏中写道:“关东盗贼并起,朝廷发兵诛击,所杀甚众,然犹不止。盗贼多,皆以戍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他们希望通过停止阿房宫的修建,减轻百姓负担,平息民怨。
秦二世看到奏疏后,勃然大怒。
赵高更是在一旁添油加醋,诬陷李斯等人谋反。
秦二世下令将李斯、冯去疾、冯劫逮捕入狱。
冯去疾和冯劫不愿受辱,自杀身亡,而李斯则被赵高严刑拷打,逼他承认谋反。
在狱中,李斯受尽折磨,被打得遍体鳞伤。
他本想上书秦二世为自己辩解,详细陈述自己对秦国的忠诚和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从入秦以来协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制定各项制度巩固秦朝统治,桩桩件件,皆是他的心血。
然而,狱吏早已被赵高收买,他的奏疏被扣留,根本无法送到秦二世手中。
李斯心中悔恨交加,他想起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想起在荀子门下求学时的意气风发,想起辅佐秦始皇成就霸业时的荣耀与自豪。
他曾以为自己能名垂青史,成为一代贤相,却因一时贪念,与赵高同流合污,不仅害了自己,也将秦国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如今,他已无力回天,只能等待命运的审判。
赵高为了坐实李斯谋反的罪名,还派人假扮成御史、谒者、侍中,轮番审讯李斯。
只要李斯翻供,就对他严刑拷打。
后来,秦二世真的派人来核实李斯的口供,李斯以为还是赵高的圈套,不敢再改口,只能含冤承认谋反。
公元前208年,李斯被判处腰斩之刑,夷灭三族。
行刑那天,咸阳城万人空巷,百姓纷纷前来观看。
曾经威风凛凛的丞相,如今却沦为阶下囚,百姓们心中感慨万千。
李斯被押赴刑场时,回头看了看同样被押解的次子,心中五味杂陈,他感慨地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这一刻,他想起了自己在上蔡的平凡时光,那时虽无富贵权势,却有着简单的快乐。
可如今,一切都已成为奢望。
随着刽子手的刀落下,李斯的生命戛然而止,曾经辉煌一时的家族也随之覆灭。
李斯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从一个小小的郡吏,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为秦国丞相,在秦国统一六国及秦朝建立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政治主张和改革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他又因贪恋权势,在关键时刻做出错误选择,参与沙丘之变,最终导致自己身败名裂,也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他的故事,成为后人不断反思和探讨的历史样本,警示着人们在追求成功与权力的道路上,要坚守道德与忠诚,切不可被欲望蒙蔽双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