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下来,赵军士兵们一个个面容憔悴,精神高度紧张,战斗力也大大下降。
几天后,王翦见时机成熟,便向主将请战。
他亲自挑选了一支精锐部队,这支部队的士兵个个身强体壮,作战经验丰富。
趁着夜色,他们悄悄逼近阏与城。赵军此时已经疲惫不堪,又疏于防范,根本没有察觉到秦军的行动。
当王翦一声令下,秦军如猛虎下山般冲向赵军。
他们呐喊着,挥舞着手中的兵器,瞬间突破了赵军的防线。
赵军大乱,纷纷逃窜,秦军趁势攻占了阏与城。
这场战斗的胜利,让王翦在军中声名鹊起。
士兵们对他的指挥才能佩服不已,主将也对他赞赏有加。
他的名字很快传到了秦王嬴政的耳中,嬴政对这个年轻将领的才华和勇气十分赏识,开始关注起他的军事生涯。
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经过多年的准备,决定发动灭赵之战,彻底扫除秦国统一道路上的障碍。
王翦被任命为秦军主将,肩负起了这一重大使命。
赵国是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军事实力不容小觑。
而且赵国名将李牧率领的赵军,长期与匈奴作战,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战斗力极强。
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王翦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但他毫不畏惧,反而激发了内心的斗志。
他深知,这是一场决定秦国命运的战争,也是他证明自己的绝佳机会。
王翦率领秦军进入赵国后,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
他先在赵国边境修筑了坚固的壁垒,与赵军对峙。
壁垒高大厚实,设有了望塔和箭楼,秦军在壁垒后严密防守,让赵军无机可乘。
同时,王翦派出大量间谍,深入赵国境内,收集情报。
他们乔装打扮,混入赵国的城镇乡村,与百姓交谈,了解赵军的部署和动向。
经过一段时间的侦察,王翦得知李牧是赵军的核心,只要除掉李牧,赵军便会不战自乱。
于是,王翦使用反间计,派人在赵国散布谣言,说李牧与秦军勾结,准备背叛赵国。
赵王迁生性多疑,又耳根子软,听信了谣言,果然中计。
他派人取代了李牧,并将其杀害。
李牧死后,赵军军心大乱。
士兵们对赵王的决策感到愤怒和失望,士气低落。
王翦见时机成熟,立即发起总攻。
秦军如潮水般冲向赵军,他们呐喊着,挥舞着武器,士气高昂。
赵军虽然奋力抵抗,但已经无法抵挡秦军的进攻。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秦军攻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
灭赵之战的胜利,让王翦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各国纷纷对他敬畏有加,秦国百姓则对他充满了敬仰和感激。
王翦也因此成为了秦国最着名的将领之一,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秦王嬴政对他的表现十分满意,赏赐了他大量的金银财宝和土地,但王翦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知道,秦国的统一大业还未完成,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
赵国灭亡后,秦国的下一个目标便是楚国。
楚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在讨论伐楚的军事会议上,年轻将领李信自信满满地站了起来,表示只需二十万秦军,便可踏平楚国。
他言辞激昂,讲述着自己的战略计划,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而王翦却神色凝重,他缓缓起身,分析道:“楚国地大物博,兵力雄厚,且楚人剽悍善战。非六十万大军不可,否则难以取胜。”
他的话语沉稳有力,却让在场的一些人觉得过于保守。
秦王嬴政听后,心中权衡再三,觉得李信的计划更为大胆激进,或许能更快地实现秦国的目标。
于是,他任命李信为主将,蒙恬为副将,率领二十万秦军攻打楚国。
李信率领秦军进入楚国后,起初进展顺利,连连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