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处理完毕这些轻便纸张公文,赵基拿起第一叠竹简,双手捧着阅读,这是来自雒阳门下省的公文。
是台崇写来的,台崇力求详细,所以这道竹简足足用了五十多枚,千余字出头。
赵基捉笔朱砂笔不时在竹简上勾画,同意的就画〇,不同意就是个x。
台崇的公文上自然是各种门下省的重要议题,最让台崇费心的是吕布提议拜卫将军董承为车骑将军,并以魏越为卫将军,戍守雒都,执行军屯。
迁拜董承为重号将军,只能算是吕布对皇长子命名为刘冯的一种自然回应。
董承的女儿生下皇长子,按着两汉传统,董承自然要重赏,升官、拜县侯重爵,赏赐庞大财富之类的,现在朝廷财政枯竭,无法执行。
但给董承一个县侯,一个重号将军,就成了必须落实的事情。
赵基端详竹简片刻:“大将军这是想立一杆旗子,也不知董承能否立得住。”
国丈、位同三公的辅国将军不其侯伏完,严格算起来是被赵基扯下来的。
赵基不倒伏完的台,杨琦死后,伏完就是当之无愧的公卿、勋贵、外戚领袖。
正是赵基软禁了皇后伏寿,使得伏完与皇帝离心,加上伏德意外死亡,伏完多少有些心灰意冷,不怎么积极为皇帝奔走效命。
皇帝是敏感的,察觉伏完懈怠,自然不会强逼着伏完拉磨。
现在伏完真没必要冒着杀头、诛九族的风险帮皇帝搞事情,就算皇帝夺回大权,又怎么安置皇后伏氏,又怎么安置、任用伏完?
反倒是赵基这里间接又与伏氏达成了牢固的合作关系,有朝一日,皇后成了皇太后,那主动权就在赵基与伏氏手中。
所以伏完目前低头做人,极力从朝政中淡化自身的影响力。
只要伏寿还是皇后,那就有希望当皇太后,当了皇太后,伏完的机会就来了。
比起皇帝,自然是亲女儿更可靠,更值得豁出一切去冒险一搏。
对于赵基的点评,卫觊就当没听到。
赵基随即就问:“伯觎,你说大将军突然让魏扬祖来雒中军屯,是要防范我军明年出兵关东,还是在经营退路?”
卫觊思索片刻,才回答:“君侯,以臣之见,大将军以魏扬祖领卫将军,理由便是防范君侯再出关东。我军前后两次所掳人口不下五十万,今君侯麾下兵马近半是关东籍贯。朝野有识之士,又怎么愿意君侯再掳关东户口以自壮?”
“是啊,他们意识到了,可他们又能如何?”
赵基将台崇的竹简卷起来放回盘中,拿起另一道竹简开始阅读,嘴上依旧说:“无论如何,明年还要再次出兵关东。青州四部家眷,一定要接回西州境内,否则不利于军心稳定。”
“臣明白。”
卫觊应答一声,没有多说什么。
都花费巨大成本,冒着风险去接青州四部的家眷,那么琅琊乡党民众也该识趣跟着迁入西州。
就关东战场,真当各方屏蔽掉己方影响力后,徐州人不见得还能有什么好日子。
广陵人可以跟着陈登混日子,在这个乱世里沉浮飘摇。
东海人受到的影响也小一些,可琅琊人注定不会有好下场。
要么逐步被琅琊境内的臧霸、孙观、尹卢儿这些流民帅、屯帅兼并,要么出仕渠道被限制。
只要还存在琅琊国以及各县,那么一层层的盘剥就少不了。
到那个时候,绝不会看在大司马的面子上对琅琊人高抬一手,反而会变本加厉,有目的的削弱琅琊人,恨不得铲除一空,消灭这个大司马在关东的最后支柱。
所以摆在琅琊人面前的选择真的不多,琅琊人如果都跟着迁徙,你一衣带水的东海人迁不迁?
虽然还没到明年,更没有出兵关东。
可明年迁徙琅琊人口,在赵基以及卫觊这样的幕府核心看来已是必然之事。
抽走琅琊人与部分东海人,刘备这个徐州牧也就瘸腿了。
至于刘备怎么想,这跟大司马幕府没关系。
不服气的话,无非就是再打一场的事情。
刘备作为宗藩中最能打的那个,惦记刘备的不止是天子、公卿,大司马幕府内惦记刘备的也不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