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是抛石车的图纸,但不是传统的人力拉拽或弹射式的,而是配重式抛石车,
这种抛石车可以更节约人力,甚至更精准。
要知道,有的配重式抛石车,历史上甚至能抛射九百多斤的弹体,威力巨大。
李逸现在画的这款,
是吊杆长约十五米,平衡重锤为十吨的,能将二百斤的石弹,抛射约三百米的距离。
这种抛石车不是最大的,但也已经能达到七梢重砲的威力了,但却不需要二三百人牵引。
只需要一个十人左右的班组就能操作。
甚至是他的配重、吊杆、石弹等,都可以采用标准式的,这样就能让射击更精准,而不是二三百人拉拽很难有精准性可言。
这种砲,
中国古代也有。
南宋时,蒙古人军中大名鼎鼎,号称回回砲,据说就是蒙古军中的阿拉伯回回工匠传入。
抛射二百斤石弹,射程三百米,
这玩意性能上甚至已经超越七梢砲了,绝对的大杀器。
不过李逸看着自己的图纸,
一时半会,估计是赶造不出来了。
而且砲需要有一定数量,才能发挥很大的杀伤力,弥补精准不足的弱点,得靠齐射覆盖打击。
还是先造一些小点的先,
李逸重新画图,
那些重砲虽猛,但工匠们以前没造过,估计没个两三个月都造不出来一台。
还是先造小点的,
发射石弹重一百五十斤,射程约二百五十步,
石弹重量少五十斤,射程还增加了几十米。
相比之下,此时的七梢砲,用二百五十人拽,二人定放,放五十步外,石重九十斤。
九十斤石弹,射程五十步,对比一百五十斤石弹,射程二百五十步,确实相差有点大。
一台砲车,还能少用二百多人。
一个配重箱,就能取代二三百人,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发明。
不需要什么精密的零部件,直接就地取材,伐木就能制造,再加上沙、石配重,就能造出这些攻城利器。
李逸提笔又画了一款更小一点的配重投石车,发射六十斤的石弹,射程二百米左右。
在没有火炮的时代,这玩意比起传统的人力拉拽的投石车,那可上了不止一个档次。
颉利可汗,
可以第一个尝尝这种配重式投石车的威力。
这东西傻大粗笨的,也没啥高精密的,会造传统砲车的工匠们,摸索一番,应当也能造出这种新砲。
不能再叫回回砲了,当然也不能叫法兰克式。
李逸看着几张草图,
取名无逸砲,
还是红衣大炮,或是神威炮,或是将军炮,
红衣神威大将军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