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是再和朝鲜扯上关系,肯定会带来很多麻烦。”
“如今我大明首要目标应该是对付张献忠和李自成,不应该把精力浪费在这种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与此同时,一直没开口说话的蒋德璟也是开口道:
“臣倒是比较认同范大人的话,对于眼前的大明而言,李自成、张献忠才是最大的祸端,在解决掉他们之前,确实不宜再和建奴起冲突了。”
看着眼前的几位内阁大臣们各执一词,朱慈烺先是安静的听了一会儿。
片刻之后这才挥手示意他们安静下来,然后缓缓说道:
“本宫觉得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首先朝鲜确实是被迫臣服于建奴的,但是你们别忘了,朝鲜确实也帮助建奴攻打了大明。”
“在之前的松锦之战中,就有不少朝鲜将领参与其中。”
“所以诸位可以想象一下,若是这场战争大明没有获得胜利的话,朝鲜还会派人来吗?恐怕他们早就和建奴混在一起,继续与大明为敌了。”
众人听到这话皆是沉默不语,一个个开始陷入了沉思。
但紧接着,朱慈烺突然话锋一转继续说道:
“不过张阁老说的也没错,朝鲜之所以会做出这些事情,也并非是出自于他们的本意,所以本宫倒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机会。”
“诸位应该都记得毛文龙吧?”
听到毛文龙这个名字的时候,在场众人的脸色瞬间变得有些古怪起来。
不只是因为毛文龙当年被冤杀的事情,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毛文龙被杀的背后,其实也有一些文官在后面推波助澜。
不过当然,这些人在之前已经被清理的差不多了。
而朱慈烺也并不是想追究这件事情背后的真相,只是接下来要说的事情和毛文龙有关罢了。
只听他继续说道:
“诸位应该都知道,当年毛文龙之所以能牵制建奴,让建奴不敢随意进攻大明,靠的就是在建奴的后方扎根。”
“然后通过游击战术频繁袭扰后金后方,迫使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不得不分兵防守辽东沿海地区,间接减轻了大明在辽东的防御压力。”
“而且历史已经证明这种战略是完全有效的,最起码在毛文龙还活着的时候,建奴从未举倾国之力攻击大明。”
“既然如此的话,那么我们能不能也像毛文龙那样,在建奴的后方,也就是朝鲜附近驻扎军队呢?”
“如此一来便可以确保建奴不敢肆意进攻大明了。”
“同样的,也可以间接帮助朝鲜缓解一下压力!”
内阁大臣们听到这话,先是低头思索了一下,突然就觉得这似乎真的是一个好主意。
毕竟当年毛文龙存在的战略意义他们也都明白,知道这对于大明意味着什么。
如果真要复刻当年毛文龙的策略,那这件事情似乎真的可行,说不定能为大明带来新的战略优势。
最起码在明年朝廷剿灭李自成的时候,可以确保建奴不敢进攻大明!
想到这里,几位内阁大臣纷纷拱手道:
“老臣以为此事可行!既能牵制建奴,又能拉拢朝鲜!”
“老臣也认为此事可行!”
就这样,朱慈烺的这个提议毫无例外地通过了所有人的同意。
不过接下来,又有一个新的难题摆在了他们的面前。
那就是到底要派多少兵去驻守朝鲜,又要派哪个将领去驻守朝鲜?
而且因为朝鲜地理位置特殊,大概只能派水师去驻守,可如今朝廷能用的水师将领也只有那么几位。
无非就是天津水师总兵曹友义、山东水师总兵黄蜚、福建总兵郑芝龙。
至于其他水师总兵,他们手里的水师没有那么多,实在是难当重任。
这也就是说,目前只能从这三个人里面选一个了。
其中曹友义大概率是不行的,因为他负责天津港口这一片的区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轻易不能调动。
甚至之前松锦之战的时候,朱慈烺都没调动他,为的就是确保天津海域和京城的安全。
毕竟天津距离京城实在是太近了。
如此一来,那么就只能从黄蜚和郑芝龙之间选一个了。
但话说回来,黄蜚其实也不合适,因为黄蜚目前在辽东一带驻守,负责牵制建奴。
他一旦离开了,建奴有可能会重新占领这片区域。
而且因为他的存在,建奴也不得不在附近驻扎了两万兵马,所以黄蜚如今也不能轻易调动。
这么一看,似乎也就只有福建总兵郑芝龙合适了。
而且郑芝龙可是朱慈烺的岳父、崇祯的亲家,也算是皇亲国戚了。
有了这层关系,让他去确实可以。
毕竟这次要去的地方远离大明,自然是要派一个绝对心腹之人去的,要不是心腹的话,难免会互相猜疑,甚至导致后勤跟不上。
所以怎么看似乎都是郑芝龙最为合适了。
至于郑芝龙原本是海盗出身的事情,早就已经没人在意了。
虽然几位内阁大臣心里都已经有了最为合适的人选,但是他们都没敢说出来。
因为他们不知道崇祯和朱慈烺到底是什么意思。
万一这父子俩有其他更为合适的人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