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调漕工来京城修路吗?
这么激动干什么?
想到这里,倪元璐忍不住问道:
“周大人,你到底明白什么了?”
周士朴此刻已然兴奋得难以自持,他快速转身面向倪元璐,语速极快地解释道:
“倪大人,您仔细想想,倘若将来大明全国各地都要修建水泥路,那漕运所需人手必定大幅减少,届时,那百万漕工将何去何从?。”
“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民乱,危及社稷。”
“可若是将他们全部招募来修建水泥路,不正好解决了他们的生计问题,还能为修建水泥路提供充足人力,此乃一举两得啊!”
倪元璐听到这番解释,瞬间恍然大悟,原本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脸上浮现出惊喜之色。
“妙啊!周大人所言极是,太子殿下此计当真高明!”
他一边赞叹,一边不住地点头,看向朱慈烺的目光中,满是崇敬与钦佩。
漕运这个庞大的体系一直以来都牵扯到数百万人的生计,这就导致即便知道海运的好处,可大明一直以来都不敢贸然做出改变。
哪怕是后来的清朝也是如此。
毕竟这百万人要是一下子失去的赖以生存的工作,肯定会为国家带来无法言喻的灾难。
而朱慈烺所说的办法,却是直接解决了这个问题!
与此同时,朱慈烺看着眼前两位大臣的反应先是会心一笑,而后继续说道:
“本宫大致便是这个意思了,既然朝廷决心修路,南方诸地的道路自然也在规划之中。”
“待道路修建完毕,漕运的使用率势必下降,所以必须要考虑到漕工的安置问题,而将他们转化为修路的工匠,这边是目前最妥善的安置方法了。”
实际上关于百万漕工的安置难题,自朱慈烺此前山东之行后,便一直压在他心头。
因为他心里清楚,有了海运之后,漕运确实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毕竟漕运的成本可是海运的五倍以上!
也就是考虑到百万漕工的安置难题,所以朱慈烺这才一直没有下手。
但如今恰逢修路契机,刚好解决这件事情。
另外虽说对外一直号称百万漕工,但实际上,真正从事漕运一线工作的,充其量也就二三十万左右。
让这些人投身水泥路的修建工作,显然是极为合适的。
而且朱慈烺心中还有更长远的规划,那就是水泥路建成之后,铁路建设也将提上日程。
到那时,工程所需人力只会更多,他还愁人手不够呢!
或许有人会质疑,为何不直接跳过水泥路,全力投入铁路建设?
毕竟铁路的运输速度和能力可是要比赶路快多了。
答案也很简单,一来是二者功能不同,并不冲突,二来则是大明目前还没有修建铁路的实力。
众所周知,水泥路侧重于方便百姓日常出行,改善民生以及货物运输,是改善和提高生存条件的必要之举。
除此之外,灾害救援、军事调度方面也比较依赖水泥路的机动性。
而铁路主要用于大宗商品的长途运输,提升物流效率,同样也可以快速的将运输军队和各种物资抵达任何一点。
不过当下蒸汽机尚处于初级研发阶段,距离研制出实用的蒸汽火车估计还需两三年时间。
再说了,以大明目前的矿产开采能力也没法负担修建铁路需要用到的钢材。
所以目前只能先行修好水泥路,待技术成熟,再全力推进铁路建设。
紧接着,朱慈烺又和倪元璐以及周士朴进行了一番详细的商议。
二人的脸上皆是满意之色,因为朱慈烺所说的事情实在是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
这件事情要是真的成了,他们二人必将名留青史!
等到所有事情商量完毕之后,二人这才一同起身,向朱慈烺拱手行礼。
“殿下放心,臣等这边马上前去准备此事!”
朱慈烺点了点头。
随后二人便告退离开了东宫。
此刻他们的脚步轻快而坚定,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十几岁。
此后的几天里,整个京城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开始逐渐忙碌了起来。
户部衙门内,倪元璐端坐在案几前,面前堆满了账册与文书。
他时而紧锁眉头,仔细核算着修路所需水泥的用量,时而又奋笔疾书,记录下所需工人工钱的预算明细。
如今朝廷已推行摊丁入亩政策,招募漕工干活,虽然也是需要支付相应工钱的。
不过好在户部存银充裕,最少有六千万两白银。
而且当下也没有别的什么财政支出,因此这笔开支对于财大气粗的户部而言根本就不是问题。
而在工部衙门,周士朴同样忙得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