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李邦华神色凝重,忍不住进言劝说道:
“殿下,臣以为此举实有不妥,他们毕竟身为皇室宗亲,代表着皇家之颜面。”
“若如此严惩,恐将有损陛下与殿下之声誉,望殿下三思。”
朱慈烺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透着寒意的冷笑,缓缓说道:
“那若本宫告诉你们,再过数年之后,他们便不再是大明的宗室子弟,甚至将永远消失于大明之境,你们又当作何感想?”
什么?
李邦华与王家彦听闻此言,瞬间瞪大双眼,眼中满是难以置信之色。
朱慈烺说的每一个字他们都认识,可组合在一起,却令他们如坠云雾,难以理解。
什么叫再过几年他们便不再是宗室子弟,甚至不会出现在大明?
太子殿下此举究竟意欲何为?
一时间,一股不安的预感在他们心中悄然滋生
朱慈烺见二人如此反应,便知他们有所误会,旋即神色稍缓了下来,然后解释道:
“两位切莫胡思乱想,本宫并非欲取他们性命,还是打算待彻底消灭李自成与建奴之后,将他们全部分封至海外。”
“所有的藩王、亲王以及其他宗室子弟皆依此例,往后这大明将不再有世袭罔替的藩王了。”
“当然,若是他们不肯离开大明,本宫也不会为难他们,只是会对他们采用汉时的推恩令,几代之后,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就会成为普通人了。”
此言一出,李邦华和王家彦顿时呆立当场,身体仿若被定住一般一动不动。
他们实在难以想象,朱慈烺竟能构思出如此大胆新奇之策。
也难怪他们会如此震惊了,因为之前朱慈烺只说过要组建大明朱家军,但却从未向其他人说过要改革宗室分封的事情。
不过,震惊过后,这二人心中瞬间又涌起一阵狂喜。
因为他们深知大明如今积贫积弱,宗室问题乃是一大症结,若能依照朱慈烺所言,战后将所有的藩王宗室分封海外,这一难题便会迎刃而解。
毕竟正常情况下,光是养这些宗室子弟每年都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下一秒,李邦华赶忙拱手,面露欣喜之色道:
“太子殿下,臣以为此计可行!”
王家彦亦连忙点头赞同道:
“臣亦认为此计可行。”
朱慈烺这才继续说道:
“所以说,接下来对待那些宗室子弟你们无需再瞻前顾后,反正数年之后,他们便会奔赴海外,说不定一辈子都回不到大明了。”
“本宫也知道即便如此,你们或许仍心存顾虑,不敢放手行事。”
“这样,以后再去教授他们读书写字、或者行军打仗时,本宫会安排锦衣卫随行,若他们再不老实的话,便让锦衣卫出手,料想那些宗室子弟也不敢继续胡作非为。”
二人听到这话,这才算是彻底松了口气。
毕竟谁都知道锦衣卫那可是天子亲军,就算那群宗室再不老实,也不敢和之前一样了。
想到这里,两人连忙齐声应道:
“臣遵命!”
突然就在这时,朱慈烺的脑海中灵光一闪,似乎想到了什么重要的事情,瞬间点亮了他的思绪。
随后,他看向李邦华道:
“李尚书,你说能否由朝廷出面组建一所新的学院,专门教授这些宗室子弟兵法,以及火枪、火炮知识?”
“当然,也可适当教授他们读书写字,但这并非重点,关键是传授他们排兵布阵、行军打仗之类的武学知识。”
没错,朱慈烺想说的其实就是后世的军校!
不过他觉得这两个字可能对古人来说有点超前,所以用了另外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与此同时,李邦华和王家彦二人听闻这话之后相互对视一眼,眼神中满是疑惑。
朱慈烺见他们似有不解,正欲进一步解释,李邦华突然开口说道:
“太子殿下,您所说的该不会是开办京卫武学吧?”
京卫武学?
这是什么东西?
朱慈烺闻言,着实愣了一下,因为他还是真的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而且对此一无所知。
见此情形,一旁的礼部尚书王家彦赶忙上前解释了起来。
紧接着,朱慈烺终于明白了有关于京卫武学的一切事情。
原来在明正统六年的时候,“叫门天子”朱祁镇开办了一所学校,名为京卫武学。
然后昭告天下,选拔都督以下子弟中才气较为出众者,以及民间武生等相关人员入校学习。
不过,与普通学校不同的是,这个学校不考文学知识,只考武学,旨在培养下一代武将。
而京卫武学中的“京卫”,通常由兵部侍郎级别的官员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