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郑清之听了赵昀这话,不由得心中一阵腻歪。
他们事先商量好的,拒绝赵朔借道的理由,可没这条啊!
不借道就不借道吧,联金抗蒙就联金抗蒙吧,为什么要强调赵朔是臣子,没资格和宋国结盟呢?这不是公开羞辱赵朔吗?这又是何必?
想来是这位陛下,被皇城司禀报的那句“北方赵官家”恶心坏了,又没有足够的城府,才如此口不择言。
他明着是说赵朔没资格和宋国达成和议,暗地里却是想说赵朔没资格和他相提并论。
这回可不好办了,如果之后发现“联金抗蒙”并不靠谱,再想改换立场,不知要增加多少麻烦。
当然了,尽管如此,郑清之总不能在外国使者面前反驳皇帝的话,更不可能推翻朝堂已经做出的“联金抗蒙”的决议。
他只得打圆场道:“不管怎么说,贵使为了两国和议,远来辛苦。如果不着急回去的话,可以在临安城内多住些时日,我们大宋也好尽尽地主之谊。”
“不必了!”
王檝此时简直都要被气笑了,道:“难道,你们真的就不怕我军强行借道吗?到了那时候,金国照样是灭定了!宋国,恐怕连五年的安稳都没有!”
“笑话!”赵昀此时已经彻底放飞自我,满不在乎地道:“你家王上,攻不破金国的潼关防线,难道就能攻破我大宋的汉中防线?总而言之一句话,赵朔的大军要从我宋国路过,可以,尽管攻我大宋的坚城!”
“好!就依陛下所言!”
“来人,送王先生回管驿!”
话不投机半句多,王檝回了管驿,取了马匹,带上从人,回陕西去了。
王檝刚走,大宋朝廷就开始行动。
大宋朝廷不但下令汉中诸城备战,并且下令四川制置使桂如渊调兵遣将支援汉中。
他们甚至在邸报之上,刊登了大宋朝廷“联金抗蒙”的决议,要求各地官员准备粮草、器械,准备支援金国,并且把蒙古称为“敌国”。以前也就罢了,若日后有私通敌国者,以谋反论处。
若不是赵朔工坊内生产的各种货物,牵扯着宋国无数权贵的利益,恐怕蒙古和宋国的商路都会被大宋朝廷掐断。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对于宋国百姓来说,真是腻歪透了。
其一,宋金仇恨百余年了,靖康之耻大家更是一日不敢或忘。对,之前是很多人不愿意北伐,但那不是因为打仗就要加税,影响大家的生活吗?
现在大宋都要“联金抗蒙”,各地准备粮草军械了,到时候都大战一起,朝廷能不加税?
出了钱粮,却不是为了打击世仇,而是给世仇输血,这也太憋屈了吧?
其二,兄弟阋墙,外御其侮,这是华夏最重要的传统观念之一。
赵朔是不是身怀太祖血脉暂且不谈,他有汉人血脉是一定的,天下公认,他自己都不讳言。
赵朔对汉人和蒙古人一视同仁,也证明了他的立场。
如今大片中原土地,还在女真人手里。难道赵朔和大宋不应该先双方联手,把女真人灭了,再分个上下高低吗?
大宋朝廷帮着女真人打自己人,算怎么回事儿?
大宋自己收复不了华夏故土,还阻止自己人收复华夏故土,又算怎么回事儿?
大宋百姓感觉摊上这样的朝廷,真是面上无光。
他们甚至觉得赵朔的“五年和平”的提法,非常有诚意。很简单的道理,谁不想一统天下,成为华夏至尊啊?难道你赵昀就不想?只是没那个能力罢了。
如果赵朔说灭金之后永远和大宋保持和平,才是毫无诚意,随时准备反悔的表现。
其三,赵朔在大宋民间声望甚好。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哪个华夏好男儿听了,不热血沸腾?
大宋都怂了近三百年了,都无法将华夏故土收入囊中。
赵朔却开疆拓土,连传说中的“吐火罗”都仅仅是他的封地之一。甚至部分天竺地区,都是他的领地。
不知多少大宋好男儿,提起赵朔来就感到扬眉吐气。
如果是两国相争正统也就罢了,现在为了金国和赵朔为敌,大家是真不乐意。
对于大宋的士大夫来讲,则主要分为三派。
第一派,跟朝堂的想法一样,唇亡齿寒。为了保住宋国,保住大家的荣华富贵,就该联金抗蒙。
第二派,则是和百姓的朴素想法差不多,先把金国灭了再说。以后赵朔和赵昀争江山,再打就是了,各安天命而已。
还有第三派,却是早已经对这朝廷失望了,爱怎么样就怎样吧。
临安城内,岳府,后宅花厅。
“亦斋兄,你以为朝廷的联金抗蒙之计如何?”
大宋武学博士冯去疾,向一个看年纪在四十岁左右,面容俊朗的男子开口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