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场戏之所以成为名场面,主要在于,展现了人性的复杂的关键转折。
朱慧茹从受害者变为“染血者”,后续与郭羽联手掩盖罪行,展现普通人在极端情境下的道德崩塌!
而伏笔也开始回收,冰锥作为凶器,与骆闻的“雪人案”工具形成隐喻关联,暗示罪恶的传染性。
与李丰田的冷血杀戮不同,朱慧茹的反杀充满挣扎感,视觉冲击力同样的不遑多让!
周小斌也是被震撼到了,可以说,国产剧还真的从未见过一集如此密集的高能爆发的。
换做其他的剧,可能这么一集能扩充十几二十集了,可是这却是一集的量。
而最关键的是,全程高能的同时,演员的演技也是炸裂。
他突然想到了《隐秘的角落》也好《无证之罪》也罢,可以说都是群像戏,但是这两部戏牛逼的地方就在于,每个角色的表现都令人惊叹。
事实上,第三集播出之后,李丰田反向抽烟杀人直接就冲上了热搜。
李丰田——国产反派天花板
李丰田反向抽烟
《无证之罪》第三集全程高能!
底下的评论也是炸裂的。
“卧槽,看的我头皮发麻,特别是李丰田焚烧尸体的时候,背景音乐特么的居然放着的是《今天是个好日子》!简直荒诞到脊背发凉!”
“关键是前两集的伏笔全部引爆,冻鱼在第一集里面,被挂在李丰田的工具间里面,当时根本没有在意,可是看完第三集之后,我特么感觉我以后再也不会去买冻鱼了!”
“感觉陈默才是魔鬼啊!从压抑(前两集)到恐惧(焚尸戏)再到震撼(反杀戏),完成心理过山车式体验!我感觉我们的情绪完全被他通过这部剧的剧情操控了!”
“看完去菜市场看到冻鱼就腿软!”
“浇汽油、哼《喀秋莎》、点燃过滤嘴抽烟等一系列动作,将残忍行为赋予诡异的“艺术感”,特么的有种汉尼拔的即视感!”
同样的对于《无证之罪》这会儿是真的被网友剧迷们直接吹爆。
“每10分钟抛出一个新爆点如李丰田身份、骆闻动机、严良旧案,信息量远超普通剧集!”
“果然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和看《隐秘的角落》的时候有一样的感觉,难怪企鹅视频花那么大价钱购入,这特么的一集的含金量别的剧能拍半部了!”
“国产剧终于有了自己的《杀人回忆》,每个角色都在深渊边缘跳舞。”
“关键是,演员演技也是爆表啊!陈默上哪找的这么多宝藏演员啊?宁礼老师也就算了,连那个被杀的火哥,那演技也是绝了,为什么之前从来没听说过?”
如此,谁都知道,《无证之罪》又火了。
虽然在这之前,很多人都对这部剧有很高的期待,但是结果,这部剧的表现依然远超大家的预期。
其实很多时候,人们说的电影质感,不止是画面,还有剧情的紧凑性。
电影的时间长度是有限的,所以每一个镜头都需要做到精益求精,做到有用。
可是电视剧往往并非如此。
而《无证之罪》诠释了什么叫做电影的紧凑感,哪怕是大家最初认为的“中规中矩”的前面两集,在第三集播出之后,很多人再回头看,也会发现,前面两集的剧情的密集程度其实丝毫不亚于第三集,只不过因为更多的是在做铺垫。
可是同样的每一个镜头都不是没用的。
而更难得的是,接下来,《无证之罪》随着剧情的推进,居然依然能够做到每一集都无比的紧凑,让人根本做不到任何倍速播放。
甚至于很多时候,不少人都看着看着进度条都走完了才恍然自己居然已经看完了。
当然了,争议肯定也是有的。
《无证之罪》也同样的不是什么真正完美的剧集。
主要的争议点在于,这是一部罪案推理剧,虽然是社会派推理剧,可是难免的也会出现一些让严谨党觉得不合理的地方。
比如剧中“雪人案“等关键案件依赖间接证据如指纹、环境痕迹,但缺乏直接物证如监控、凶器等,这也引发法律从业者对其其严谨性的质疑。
例如李丰田的犯罪手法——冻鱼杀人、汽油焚尸,一些严谨党觉得,虽视觉冲击强,但现实中难以完全规避生物证据残留。
“李丰田杀人的手段其实并不算精妙,也不可能什么都没有留下,感觉是强行完美犯罪的意思!”
“对啊,焚烧尸体,不可能一点生物证据都没有留下吧?”
“总感觉有些牵强了,虽然我承认李丰田的一系列的杀人过程,的确令人毛骨悚然,特别是兽性的反应,和变态的仪式感,令人发指,可是从实际出发,这种犯罪手法,却让警方那么久都没有能抓住他,是不是有些太离谱了?”
又比如角色的行为动机,骆闻为复仇策划连环杀人,其高智商法医身份与情感驱动型犯罪存在逻辑割裂感。
朱慧茹从受害者到共犯的转变被部分观众认为“过于突然“,缺乏心理过渡。
“朱慧茹从受害者突然就变成了共犯,有些奇怪吧?”
“对,转变的太突然了,我寻思着,既然是正当防卫,那为什么要做那么多?”
等等,等等。
当然了,不可避免的,这部剧最出彩的角色,李丰田!
可以说李丰田让宁礼老师一剧封神也不为过。
但是同样的也带来了争议。
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那就是,被批:“对反社会人格的浪漫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