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们也需要向天子履行一定的义务,比如定期进贡、在天子需要时出兵勤王等等。
而眼前的采邑制,似乎与分封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领主将土地赐予附庸,附庸则为领主提供军事服务等。
这与分封制下诸侯对天子的义务何其相似!
扶苏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好奇心,他站起身来,在房间里缓缓踱步,思绪也随之飘回到大秦的朝堂之上。
那时,他的阿父始皇帝力排众议,坚决推行郡县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分封制所带来的诸侯割据的隐患。
然而,如今看着这采邑制在西欧大行其道,扶苏不禁开始思考起两种制度的利弊来。
“采邑制在西欧能够维持稳定,而分封制在周朝却最终走向衰败,这其中的差异究竟在哪里呢?”扶苏一边摸着下巴,一边喃喃自语,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他深知,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制度的实施效果也会大相径庭。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才导致了两种看似相似的制度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复杂与奇妙之处,同样的制度框架,在不同的土壤里会生长出截然不同的果实。
(还能是什么,地盘小啊,因此西欧的制度是不适用于神州大陆的。)
大汉
(此时的主父偃还没有提出推恩令)
刘彻凝视着眼前这个所谓的采邑制,微微眯起双眼,眼眸深处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
仿佛在那一瞬间,他突然洞悉了这个制度背后隐藏的玄机,也找到了一个可以解决那些让他头疼不已的藩王问题的绝佳方法——不患寡而患不均。
他心里很清楚,每个藩王的家族内部都不可能是完全团结统一的,必然会存在一些裂痕和缝隙。
而这些缝隙,正是他可以利用的突破口。只要能够巧妙地运用利益的诱惑,就不愁找不到办法来收拾那些桀骜不驯的藩王。
然而,刘彻心里也明白,这个方法虽然看似有效,但却有些阴险毒辣。这种事情,他自然是不可能亲自出面去做的。
于是,他的目光缓缓地从金榜上移开,若有所思地瞥了一眼站在一旁同样凝视着金榜的主父偃。
主父偃,这个人刘彻再熟悉不过了。他是一个有才华、有智谋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野心勃勃、不择手段的人。
刘彻心中暗自思忖:“嗯,就是他了。这个有些毒的办法,交给他去办再合适不过了。”
唐朝
李世民坐在台阶上摸着下巴,沉思良久,他怎么觉得可以让李家人去海外封地呢,而为了防止威胁大唐皇帝权力,这个推恩令也可以借用一下的。
想到这里李世民就微微蹙眉,目光望向远方,脑海中思绪万千。大唐如今虽疆域辽阔,可随着国土不断扩张,掌控力减弱这一问题如同一团阴云,沉甸甸地压在他心头。
他背着手,在宫殿中缓缓踱步,口中仍喃喃自语:“这分寸着实难拿捏啊。”身边的近侍们大气都不敢出,小心翼翼地跟在一旁。
李世民突然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深知,若想稳固大唐基业,必须找到平衡之法。于是,他快步走向书房,召集了几位心腹大臣前来商议。
大臣们纷纷赶到,李世民将心中忧虑坦诚相告。有人提出可在边疆地区设立都护府,派遣得力官员驻守,加强对偏远地区的管理;有人则建议发展交通,改善通讯,以便朝廷能及时掌握各地动态。
李世民认真倾听着众人的建议,不时点头思考。他明白,解决这个问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综合考量诸多因素。
但他有信心,凭借大唐的人才和智慧,定能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让大唐在辽阔的疆土上长治久安,继续书写繁荣昌盛的篇章。
“任重而道远啊”
——————————————分割线
题外话:
刘彻让主父偃提出推恩令,实际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背后隐藏着两个重要意图。
首先,通过让臣子上书皇帝的方式来推行这一政策,而不是由皇帝直接下令,可以给人一种皇帝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才做出决策的印象。
这样一来,其他刘家人即使对推恩令有所不满,也难以公然反抗,因为他们会觉得这是皇帝经过仔细斟酌后才推行的国策,并非一时冲动之举。
其次,这种做法还能避免皇帝给人留下过于刻薄寡恩的印象。毕竟,皇帝也需要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声誉。
如果直接由皇帝下令推行推恩令,可能会被一些人指责为刻薄寡恩。而通过臣子上书的方式,皇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这种指责,显示出自己并非无情之人。毕竟皇帝也是要面子的。
然而,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刘家藩王对推恩令的反抗程度不断加深,皇帝可能会面临两难的选择。
一方面,他不能轻易放弃推恩令,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让藩王们的怒火失控,引发更大的动荡。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很可能会选择牺牲主父偃来平息藩王的怒火。
毕竟,对于皇帝来说,主父偃只是一个臣子,他的生死并不会对皇帝的地位和权力造成太大影响。
而且,主父偃提出推恩令,本身就处于一个比较敏感的位置,他就像是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火烧身。
所以,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刘彻都不太可能吃亏,而唯一可能受伤的,恐怕只有那个在刀尖上跳舞的主父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