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行有些不好意思:“我们都是老实的庄稼人,哪里懂什么生意,听别人说,做生意容易挨坑。”
村子里不是没人做生意,现在衣服卖的可贵了,听别人说,去羊城那里进货特别便宜,动了心思。
结果就是买的衣服根本卖不出去,说是衣服都不喜欢,全砸在自己手里了,一家子的积蓄全没了。
也想着便宜卖给村子人,但是村子里人都是自己做衣服,卖的再便宜也比自己做贵,也就没有人买,只能他们全家穿。
还有做别的生意,去外地进货,结果钱都被抢了,垂头丧气回来,外地的人都太凶了,简直是明抢。
还有在县城做生意的,就连推个小推车卖吃的,不知道得罪了谁,被人把摊子都砸了。
去报公安都不行,公安说他们在的地方不对,还说不合格什么的,硬说是他们错了。
后来听说,是那些人上面有人,得罪了人到哪里都有逮他们的,没办法,那家人只能灰溜溜回来。
那家人本钱都是借的,现在全家还勒紧裤腰带还窟窿呢!
给别人干活的,虽然挣得少,至少能见到钱,只是听说给别人干活,天天被人作践,回来都是一肚子苦水。
他们还是老老实实的在家里种地养活一家人好。
李知星也说道:“咱们村子里没有门路,去外面做生意也是被欺负,而且,咱们村户人家,也没有个手艺。”
她看好多人因为做生意成了万元户,她不是没有心动过,毕竟,她有俩儿子呢!将来还要给孩子盖房娶媳妇。
但是看到村子里好多人做生意都赔了,她就歇了那心思。
苏毓劝道:“现在只要能吃苦就能挣到钱,你们还年轻,还能为了未来拼一拼。”
能让他们生活的更好一点,她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做生意,除了做生意,她想不到还有别的办法。
她看的出来,两口子有些倔强还有些胆小,这样的人不容易说动,要不是为了原主,她也不会费劲。
周书行解释:“娘,不是我们不想拼,是我们实在是没有一技之长,就算是做生意,门门道道也是一窍不通,没的浪费时间。”
他和媳妇也想过做生意,但是吧,他们刚想摆个什么小吃摊,就听到人们说谁谁谁的小吃摊被砸了。
想批发点衣服卖,转眼就听说谁家衣服卖不出去,赔了钱。
本来还想着出去找个工作,至少挣个钱,能让媳妇孩子过得好一点,还没找到工作,就听说谁家媳妇因为丈夫不在家,跟别的男人勾搭上跑了。
虽然他对媳妇有信心,但是心里不放心。
后来他们也觉得,可能就是老天爷让他们在村子里平平安安的过一辈子。
苏毓不赞同:“时代在进步,而且会进步越来越快,你们得跟得上时代,不然早晚会被社会淘汰。”
不是她看不起农村,在农村生活,眼光有局限性,短时间内没事,但是时间长了,与社会严重脱节。
年轻的时候还好,等再过二三十年,老了,与子女沟通不良是最大的问题。
要是隔阂太大的,连赡养都有可能落实不了,就像那三个逆子,含辛茹苦养大,最后落一身埋怨。
世界进步太快,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这个阶段,过个二三十年,更是固化。
认为拼死拼活把孩子供到大学,全家能跟着鸡犬升天。
还以为,大学毕业后,学校分配工作,单位会还安排住宿食堂,认为工作后工资全都能攒下来,几年就能自己买房,还能攒一大笔彩礼嫁妆。
这是八零前的状态,如今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已经展开了头角,很快就会大变样。
而女婿没有考虑时代进步的太快,改变的也太快,不会想到二三十年后,大学生要自己找工作,要自己租房子,吃喝拉撒都需要自己解决。
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薪水连自己都不够花的,还要被上司压榨,受关系户的排挤,还有老员工的打压,压力巨大。
会因为孩子没有寄钱回家指责不孝,会因为孩子与他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产生矛盾,这些都是雷。
即便是没有考上大学,认为只要好好工作就能养活自己,养活全家。
不明白年轻人的消费可能连他自己都养不活,要求孩子跟他们一样省吃俭用,忽略长大孩子的自尊。
物质上太委屈,人也会自卑,人一旦自卑,整个人就废了。
两代人思想跟不上,矛盾早晚会爆发。
而周书行并不是个爱讲道理的父亲,他虽然对原主很好,是他人品好,他的家庭也三观正。
说实话,他也有农村父亲的通病。
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两个儿子调皮,他的方法是,狠狠打一顿,记住了就不会再犯错,根本不跟孩子讲道理,告诉他做错了什么,要怎么改正。
而他的两个孩子同样的错误可犯了不少回。
为了不被打,孩子甚至已经学会撒谎了,因为没人跟他们解释哪里做错了,他们不认为自己错了。
而周书行根本没有问过孩子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更没有引导孩子改正,导致同样的错误犯了一次又一次。
棍棒教育根本没有作用。
父亲的局限性会影响孩子的思维,也会影响孩子将来的成就。
周书行明显是没当回事:“咱们庄稼人,有多大碗吃多少饭,不管时代变得再快,总归是饿不死。”
他现在有地了,只要肯干,总不会让媳妇孩子们饿着。
苏毓:……现在是刚刚温饱,没两年就要讲究生活质量了,生活质量上去了,思想会完全不一样。
李知星见娘有想法,顺着问:“娘,你说咱们要是做生意要做什么好?”
周书行刚想说别闹了,就被李知星用眼神制止了。
不管是娘想聊天,还是真的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听着就是了,做不做还不是要他们自己拿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