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收拾好行囊,准备出发去洛阳,宫中却传来诏书,皇帝驳回了魏王在洛阳为母修建佛像的请求,魏征躺枪,被骂了一顿。
朝议结束,李承乾将他重新排版的《论语》拿到甘露殿交给皇帝。
“这个排版,臣觉得尚可,陛下可召大儒进行审核。若是没有问题,其他经史典籍皆可按照这个标准来。”
李世民注意力被书的外观吸引,李承乾看出了皇帝的疑惑,唐代的书籍过渡性很强,竹简纸卷都有,以后者为主流,没有线装书,皇帝好奇正常,遂解释道:“这样装订书籍,方便携带翻阅。”
李世民没有多言,只翻开去看,他也是第一次见这样的排版,一页书正面古文,反面对其中疑难字词进行注解。开蒙识字以后,那些颇有慧根的人,多半都能读懂。
“朕召见遂安夫人,过问你的衣食起居,她说你每每掌灯深夜,奋笔疾书,翻阅古籍校对,半点不敢疏漏皇命。”
遂安夫人是他乳母,是母亲给他挑选的东宫女官,当年于志宁、孔颖达等人对他口诛笔伐,皇帝不问对错,只要于志宁等人上疏骂他就有奖赏。
遂安夫人曾不止一次劝于志宁等人:太子成长,何宜屡致面折?希望于志宁等人不要在人前折辱他,穿回来之后,他对这位乳母也颇为厚待。
“朝廷的事情重要,你的身体也很重要。”
皇帝又要打感情牌,李承乾战略性闪避,道:“谢陛下挂怀,臣是医者,自己的身体心中有数。若无其他什么事情,臣就先告辞了。”
李世民道:“青雀上疏,要编写一部囊括大唐山川物理的书,高明意下如何?”
李承乾道:“治理一方本就要尽地利之势,合当地人情物理,臣以为,陛下当准魏王上疏。”
李世民道:“高明勘探京兆山川地利,送上来的条陈朕看过不止一次,朕觉得,高明不会喜欢青雀写出来的文章,《水经注》这类的文章更和高明的胃口,甚至要你自己动手,你连《水经注》都看不上。”
皇帝这是在试探他对李泰的态度,李承乾心下冷然,脸上依旧挂着温润的笑意,道:“之前魏师傅曾教导臣,为人可以有傲骨,到不能傲物,臣深以为然。今人所得的一切,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前人的东西,或有不足,臣会质疑,但不会蔑视。臣喜不喜欢青雀写出来的文章,这些无关紧要,看青雀的文风,他应该也不喜欢臣的文章。臣只需要知道,青雀编出来的书于国有利就行了。”
李世民心头猛的一痛,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魏征察觉的他有易储之心上疏,当中也有这么一句话,老小子在这儿点他呢!
“魏征这老小子,气人是真,但做个师傅没问题。朕应该早把他给你,你我父子之间也能少许多误会。”
皇帝说的误会,李承乾心知肚明,不禁暗道:大唐的储君可以死,但不能瘸!母亲长孙皇后在世,皇帝都提出了要李泰搬进武德殿,在魏王府设立文学馆。
一开始只是起了废立之心,从他腿瘸的那一刻,谁都改变不了皇帝想要易储的心,把谁给他,他都会被皇帝和李泰逼疯。
“薛延陀部要来朝谒。”李世民将薛延陀部的国书取出来,张阿难接过来递给李承乾。“薛延陀部和吐蕃私下一直有往来,个中深意,不言而喻。”
李承乾点点头,吐蕃无非是被火器震慑,给自己找一个政治上的利益同盟。
“陛下,是想打薛延陀部?”
李世民淡淡一笑,目露赞许之色。
“如你所愿,战争需要财力投入。”
府兵制在太宗时期发展最为鼎盛,百姓自备甲胄参战,可粮草辎重,后续补给仍然是朝廷必须解决的问题。
“陛下缺钱了?”
李世民道:“谁会嫌钱多?”
李承乾眸子微动,皇帝是深谙狼来了的故事,知道上一次献策,可解一时之困,但不是长远之计。
“高明上疏,朕批复。”
贞观版:你打报告,我批条子!
李承乾:……
所以,皇帝要给他阵亡抚恤金吗?
“没别的事,臣回去写奏疏了。”
李世民点点头,目送李承乾离开大殿。
“出来吧!”
李泰从屏风后走出来,脸色不怎么自然。
“太子的心胸,你今日看到了,往后不要再说什么太子容不下你的话,你别去招惹他,他不会对你怎么样的。”
李泰道:“真真假假,谁说的准,阿耶如今疼爱太子,不疼儿了,自然觉得太子什么都好。”
李世民道:“上一次威慑吐蕃的火器你看到了,朕之前给了他随意出入宫禁的特权,他要是真想收拾你,出宫随便找个没人的地方,造出火器用在你身上,你觉得你能扛得住?”
话说到这里,李世民也惊出一身冷汗,他何尝不恐惧李承乾将火器神不知鬼不觉的用在他身上。不过以李承乾对时局的把控,大概也知道自己一个无权无势的太子,就算弄死了他,也未必驾驭的住那批骄兵悍将,保不准还会引起天下大乱,最后自己身死人手。
“朕若真的不疼你,就不会在这里苦口婆心的劝你,尽管放任你同太子斗,你看太子最后会不会拿火器炸死你。不要拿你的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要编书,朕准了,太子也准了,回去安心编你的书吧!你府里卢家的那个,还有孔家那个,你自己清理出去,别等朕动手。长安城若是什么有关太子的流言,你也别怪朕不念父子之情。”
李泰心有不甘,却不敢同父亲硬刚,只能愤愤的谢了恩,退出殿外打道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