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起身谢恩,道:“臣谢陛下!”
“太子应得的俸禄,非朕加恩,勿烦致谢。”
李承乾拜过归座,用不了那么多钱,但涨工资总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早朝结束,跟着众大臣用过午膳,在两仪殿一起议事。
李世民让人把制考的卷子从礼部取出来,同一众大臣参与复议。
糊名制创立于武则天即位初年,但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该举措并没有在科举考试中普遍使用,一直到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宋朝,陈靖上疏重提糊名制,得到宋太宗的采纳,此后被广泛使用。
贞观年间没有糊名制,李承乾不用看,都知道送上来的是些什么人,随便扫了几张,就看不下去了。
“未经初审的卷子还在吗?”李承乾看向父亲,道:“陛下,臣想看那一批被刷下去的卷子。”
萧瑀道:“太子殿下,这已经是礼部层层审核出来卷子,倘或这一批都不能让太子殿下如意,怕是没有能让太子殿下入眼的了。”
李承乾道:“这些文章辞藻华丽,文采飞扬,我若是个文人,闲来品读的确是享受。可我不是文人,我读书也不是很好,不擅长品读文辞,更想看策论之类的文章,就事论事。”
时代在发展,人们对文章的要求也在改变,李承乾看着这堆卷子,只能感叹,实干风的议论文写多了,看多了,对美文真的有些无从下手。
“把卷子调过来,给太子看。”
李世民一锤定音,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等人虽有不满,却也只能憋在心里。
古代能上考场,字迹不会太差,朝廷组织阅卷,着重视文采,后看文章深度,字写不好的,初审基本就废了。
萧瑀道:“太子殿下,臣等阅卷,一张卷子反复研讨,众人再三斟酌,才决定是否留用,您这个阅卷的速度,臣等不敢苟同。”
李承乾道:“朝廷组织制考是为国取士,选拔出能够辅佐上位治理天下的人才。故我以为,文采是否出众不要紧,字写的好不好也不要紧,要紧的是办事的能力。这个能力主要体现在,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矛盾所在,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论述方案是否可行,以及方案具体落实。”
李世民皱眉,按照李承乾的这套标准,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杨师道等人挑出来的这一批差不多废了。这孩子,要么一言不发,一张嘴得罪一批人。
复议结束,李承乾手上的卷子还没看完,大臣离开两仪殿,他仍坐在原地“阅卷”。
“高明,你的做事风格要改一改。”
李承乾放下卷子,面向父亲跪直身子,垂首道:“臣敬听陛下教诲。”
李世民示意李承乾落座,道:“阿耶不是说你不好,是这些千年士族,你即便不满也不要全盘否定。玄龄他们挑的这一批,你就是看不上,也要选几个。”
李承乾道:“臣选吗?”
李世民道:“你代行尚书令之权,官员任免都要经你决断的。”
李承乾道:“臣明白了,臣会适当协调双方平衡。”
言罢,李承乾低头继续“阅卷”。
“朕看你神色疲惫,昨夜没睡好?”
李承乾点点头,道:“臣想以火器代替冷兵器威慑吐蕃,可东西都忘得差不多了,昨夜一直在想,睡不着,好在是想出来了。”
李世民道:“国事重要,你的身体也很重要。”
“谢陛下欢心,臣自己就是医者,自己的身体,臣心中有数。”
李世民道:“高明,你如何看待战争?”
战争?
李承乾脱口而出:“有组织、有纪律、大规模、无差别的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