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听完说道“看来少游此曲有意想脱离此宴,似有不悦啊!所谓‘六根无力附风雅’说的可是我等呀?哈哈哈”苏轼只道是与秦观也不是很熟,只能用大笑来缓解尴尬。
秦观慌忙解释,“此曲格局应稍大,不局限于此宴上,而在指此江湖,吾等兢兢业业,痴痴颠颠为的是让大宋变得更好,可惜春风无意啊!吾等将若何?杯酒岂能识得春风多少。或许只是吾等一厢情愿罢了。”
苏轼闻言急忙责备秦观“少游莫要这般认为,世事本来就不遂人愿,岂能处处尽如人意,吾等当勉励为新,世事虽然不顺着我们,但是我们要顺着世事,所谓顺势而为,力大则可逆天改命,力小亦可云游四季,而免受风之侵拦。少游切莫太过悲观。”
众人听罢亦是责备和安慰秦观词虽婉约,但命不可悲之。
秦观本为江湖迁客,多漂泊异地,偶的王安石点拨,又因苏轼跋引,因而思虑良多,不足为奇,众人笑之,却也能理解这其实在情理之中。
苏轼曰“吾等既生之为人,就不要拘泥于小节,生则为大,内心应当多淋漓畅快,即便远行,亦潇洒于江湖。赤壁渺远,我竟泛舟宇内,人若不豁达,见此诸景则由心吓之,岂能作通古今之章。明月虽外,却在你我心中,我心比月大,又何苦于眼前哉。大宋局势虽乱,但是乱局之中自有规巡。正如鲁直所言以不变应万变也。”
黄庭坚向苏轼抛了“媚眼”。
众人拜服。
“下一位言者是谁?”苏轼问。
晁补之说“我有一言,供大家鉴赏”,只见他悠然自得的吟诵
:
春三月里倚西窗,楼外烟柳伴垂杨。
苏子与客窗下坐,诗赋才情歌流长。
但见繁花春意放,花尽枝头绿凝香。
要问何人最轻狂,自古多情酒中郎。
晁补之言毕众人纷纷觉得淋漓快意,此文应时应景,却不写愁肠,是为把个中愁绪忘的一干二净,不失为借景忘情的佳作,苏子也说“晁无咎所文,令人倍感清新,春意花放,高歌满曲,是春日之气息,亦是我等之情致,情意致此,何意不为乐呀,晁无咎之作为赞也。”
晁补之起身拱手并谢苏子夸赞。
“下一个是谁?”
众人纷纷把目光投向坐角落的张耒,话说张耒此人词风瑰丽,雄浑,写到忘情处,甚至山河声嚎,沧海变色,日月易辉,只是前生不幸,仕途不明,常出江湖远地,久居庙堂之外,其生途与苏子无异,而其痛处往往更甚之,是的,众人偏偏想看的就是张耒应此情此景所描摹的世事。
秦观先说“文潜(张耒,字文潜)之歌,吾读之日久,便更解其意,与吾有相似,却更有张力也,今日之席宴,我更想知文潜之文章到底为何?”
张耒慌忙谦逊道“吾之词文,不过惶惶论道,各位谬赞,我之羞矣!吾不过是尘世间一粒细小微尘,难出惊世之章,”张耒顿了顿又说“既然各位都有文入世,吾当不能别异在外,遂说道”: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冷风吹尘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众人听之不解其义。
苏轼说道“看来文潜还是没有释怀,多有悲怆之语啊!”,众人纷纷了然,遂不言语。
此时桌间酒意正浓,却无声,黄庭坚饮尽一杯即醉意出言“既然各位要我再念一曲,我自不能退却,退却了我还是那个快意解千愁的黄鲁直吗?”是的,此宴中以黄庭坚的风格与苏轼最为接近,词文潇洒伶俐,读之畅快不已。更兼有黄庭坚书画双绝,世间少有,故而声名远播,天下人皆识之。
众人纷纷附和“鲁直快出句!”
黄庭坚不慌不忙的又饮一盏,方才慢吞吞的出声
:
醉意论江山,杯酒倾盘。人言好梦汴京南,却道汴京春易去,谁晓春寒。
持觞劝客干,对饮花间,酒中影动尽余欢。好景风光春已漫,春到枝繁。
黄庭坚吟毕即问大家“此乃一首‘浪淘沙令’,应此春景而发,又系我等酒干,吾醉意临头,恐难再叹,希望苏子与客放过我黄某人。待到春花烂漫,吾等再云游汴河侧畔,到时将有无限江山,和酒。”
众人大赞,黄庭坚不愧为与苏轼并称天下的“苏黄”,不仅书画了得,醉酒亦能提笔问盏,佳作连连,试问世人有几人能。
苏轼赞道“黄鲁直可谓气势非凡,一首杯酒论江山,道尽大宋春山无限,我等今日论之,可谓贴切。但人之所长叹,不过是因为渺小,与春夏秋冬季节变幻相比,不过微微苍尔,唯有受之,藏于花间,即能感受宇宙之博大,又能忘却我等之渺小。实在可赞!”
黄庭坚略显羞涩,其瞬间又谦逊起来,遇见恩师夸赞却又显得十分的谦意,但在苏轼的众多弟子之中,唯有黄庭坚最为豪迈,此间之酒意则非常贴合其人物风格。
张耒,秦观纷纷向黄庭坚投来赞许的目光,张耒又言“黄鲁直心胸开阔,不为人间俗世所忌怀,是我等学习之标杆,在下十分的羡慕之,今日有酒,吾当敬之。”秦观亦言“黄鲁直之词文,不见半点哀愁,倒是对春间美景描摹的惟妙惟肖,尤其是‘好景风光春已漫’,溢美之词溢于言表,又兼写我等论河山之壮阔,蔚为大观,所谓不羁之情怀不过于此也。”秦观说完,举杯敬之。
黄庭坚亦举杯回礼,说道“黄某能得少游之赞美,此生之幸运也,少游之词,通天地之灵气,我也难企及,所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写尽宇宙之慌藐,人间之仙道,‘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婉约至极,不知人间何人更有少游这般才情,这一首词,我一直铭记于心,镌刻于魂,只差纹其于身上。”说完即欲脱光上衣,意欲将他的纹身展示给大家看,众人纷纷阻之,知黄鲁直今日定是深醉也。
晁补之见此情形,速将杯酒放下,帮助黄庭坚整理愈发凌乱的衣襟,晁补之道“苏翁且见笑了,我等于汴京执事,每每与鲁直兄饮宴,唯有鲁直兄最为放肆不羁,而正当放肆不羁之时,即有佳作而生,可谓是酒中诗话,酒仙第一人也,其情怀唯有李太白可比。每每酒至深处,乐而忘形,忘形即口吐芬芳,让我等之羡慕。”
苏轼笑言“黄鲁直,自少而今,我识他二十余载,已是见多不怪也。若是尔等都有黄鲁直之胸怀,世间可有甚么忧愁。”
众人纷纷赞许黄庭坚,举杯敬之。
目今还有一人未有言语,即为一直默不作声的苏辙。
“下面到谁之文也,”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苏辙,苏辙饮尽杯中之酒,遂言“家兄远行初归,吾心畅快不已,今已至此,合家同欢,又得众人相伴,实在激动万分,我愿意高歌一曲,为家兄接风洗尘,亦为我等助兴!”说完即吟起:
青山重万壑,绿水纵天衢。悠悠人世,高歌一曲敬老苏。兄弟情深几许?直叫汴河流去,何处又殊途!难解今生路,有酒尽欢余。
天地生,日月鉴,混沌初。蜀中又苦,恋恋故土我和汝。荜户蓬门深处,问取千秋籍录,点点是新书。今入汴梁府,望世世有吾。
众人听毕,纷纷落下泪来,这一首《水调歌头》真是情至深处,与苏翁早年所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可谓是一唱一和,相得益彰,苏翁曾于润州府金山寺中所写问天神作《明月几时有》曾一度风靡尘世,直唤得大宋官家高太后连连叫好,其上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为写给苏辙的最深情的思念,而苏辙籍以此回应在外漂泊日久的高兄。上阙写踏遍千山万水的苏轼归来,有酒相庆,虽然难解余生路,但却不误今时作乐,下阙则回忆少年蜀中一起读书写字,最后两句“今入汴梁府,望世世有吾”虽文采欠佳,确是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最好回应,不愿兄弟离别,望世世相随。
苏轼听之,潸然泪下,随即起身来到苏辙侧畔,深情而又语重心长的对苏辙说“为兄远涉,苦子由一生,家父已去二十年,唯有吾和你戚戚相伴,所谓兄弟情谊,不过如此矣!”说完即满饮杯中之酒,饮毕即手扶苏辙肩。
苏辙惶恐,不知所措。
众人亦纷纷叹息,秦观出言“子由(苏辙,字子由)高义,此番深情,吾感慨良多,吾当敬之一杯。”众人亦纷纷端起酒杯对苏轼和苏辙表示敬意。
良久之后,苏轼释然,回到自己座位坐定,众人多时不敢言语。
黄庭坚打破这一刻的平静,却见他醉意连连的说,“今日于食尚居饮宴,诸位都是天地间灵异之人,文采武功皆冠绝天下,唯有黄某人最次(自谦),我提议今日之书文,当以辑录,以供世人观之,尤其苏子之文,当为万民之表!”
众人觉得然也。
苏轼说道“苏迈年龄最小,在这里又是晚辈,由他执笔为大家辑录文字最为妥当。”说时苏迈即已经准备好了纸笔。